【本報台北訊】開放美國牛肉進口,引起強烈爭議,有人與庫賈氏症連想並認為可能和吃牛肉有關。專研庫賈氏症的前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神經內科主任劉秀枝指出,庫賈氏症和狂牛症是兩回事,只有牛會罹患狂牛症,人不會。至於和食用牛肉有關的「新型庫賈氏症」,衛生署疾管局說,台灣至今還沒有病例。
有人投書媒體,指她的好友七月發病,看東西扭曲,走路失衡,後來被台大醫院診斷疑似罹患「庫賈氏症」。病情急轉直下,兩周內完全喪失語言能力,無法認人,無法行走,不時全身痙攣;三周後無法大小解,完全喪失意識,喪失吞嚥能力,必須仰賴鼻胃管進食。四周後轉到榮總時,已經常忘記呼吸,必須由看護不斷拍打喚醒呼吸的記憶。住院才兩個多月,兩手扭曲變形,已像是臥床多年的病患。
劉秀枝表示,庫賈氏症和狂牛症都和「普立昂蛋白」有關,這種蛋白出現在人身上,就稱為庫賈氏症;若出現在牛身上,稱為狂牛症;若出現在羊身上,則稱為羊搔癢症。庫賈氏症的發生率是每年每百萬人口一人左右。
一位學者強調,庫賈氏症、狂牛症及羊搔癢症是不一樣的疾病,人唯有吃了罹患狂牛症牛隻的危險部位,才可能罹患新型庫賈氏症。但目前台灣並無狂牛症的牛,理應無新型庫賈氏症病例才對。
劉秀枝說,庫賈氏症和新型庫賈氏症的病理不一樣,發生年齡也不同,庫賈氏症發生年齡從四十五歲至七十五歲不等,平均發生年齡是五、六十歲;新型庫賈氏症則出現在十六歲至四十八歲的較年輕族群,其中又以二十至三十歲的年輕人居多,應不難區別。
《小檔案》
庫賈氏症或新型庫賈氏症,最初症狀都以憂鬱、焦慮及妄想等精神官能症表現,接著出現失智、走路不穩等續發症狀,大多數患者在出現症狀的一年內死亡,但也有少數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