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位醫生、老師、公務人員等中上家庭,為激發小孩潛能達資優程度,半年花三十萬元,送小孩上開發心智課程,入門第一課竟是吞火訓練勇氣,有些家長還以為找到了最佳的訓練地方,沒想到所謂的心智研究機構,是軍事化管理,還體罰,沒立刻看出子女遭虐待的家長,等到孩子求援,才發現有問題而集體舉發。
心智的「潛能開發」雖不是時髦的新鮮課程,但對家長來說是所謂的資優教育的代名詞。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得曾提到「潛能/實現」觀念,認為萬物的變化都可用這個模式來解釋,一棵樹的種子有潛能,而長成樹就是它的實現,但這粒種子也有可能無法生長成為一棵樹,因此,潛能本來就是意指無限的可能。
既然是無限可能,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幫孩子實現他們的可能性,協助或誘導他們發展這個潛在的能力,所以要想做到潛能開發,必須對孩子的資質與個性,要有深刻的了解,才能幫助他們。
但心智研究機構的訓練根本就是「鐵人訓練」,就像訓練軍隊一樣是在訓練體能,以魔鬼戰鬥營方式來訓練孩子,根本不是心智課程。

兒童教育中有以兒童為本位的設計與引導,這在「毛毛蟲學苑」與「森林小學」等都看到了成效,可讓孩子得到更多自由思考與發展的場域,和體制內的教育有不同的作用,是在培養健康與愉快的孩子,不要因有升學的壓力,而厭惡學習,並找到自己發展的可能性,開發出真正自己的潛能。
孩子的個性與發展原本就不同,潛能開發就是要因應他們的不同而因勢利導,不能像心智研究機構這樣的惡搞。
看到孩子被迫吞火,被罰體能訓練,我不禁要懷疑,想要孩子資優非得這樣「逼」嗎?為何不能讓孩子找到自己的可能性,鼓勵他們發展、實踐出來呢?
孔令信(台北市/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