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假如不做氣切跟胃造口手術,爸爸就無法順利呼吸跟進食,那│」大兒子擔心地說。
「問題是醫師也說了,就算做了氣切跟胃造口,爸爸的末期癌症,再加上年紀大,很有可能到死為止,都無法脫離呼吸器,只能躺在床上,到時候連想說話,也都沒辦法。」
家庭會議結束後,阿福伯一家人又討論了一天,最後,全家人決定尊重阿福伯本人的意見,不做氣管切口也不做胃造口了。
結果隔天早上,阿福伯就約了他的幾位老朋友,來到安寧病房陪他打麻將,幾位老先生就在安寧病房的娛樂室裡面,快樂的一邊打麻將,一邊敘舊,互相安慰並一起回顧生平。
沒想到阿福伯的精神,在打玩麻將後變得更好,就把全家大小,再一次統統叫到他的病床前,跟他的子子孫孫一一的完成「幸福人生四件事」,互道「愛、謝謝、對不起與珍重」。
就這樣阿福伯在他過世的前兩周,只要一有空、有體力,除了跟他的親人把握最後相處的機會外,就是跟他的好朋友圍著方桌打麻將,而他的太太則在一旁靜靜地陪他,聽他說話,偶爾也為他抓抓背,陪著阿福伯度過人生最後快樂的時光。
阿福伯過世當天,他的家人在送他離開醫院時,特地到護理站感謝安寧團隊,跟護理長說,還好爸爸來到這裡,才能走得如此安詳又溫馨。
護理長事後跟我分享:「還好周醫師您及時幫阿福伯一家人,主持家庭會議,說明所有可能會發生的情況,並詳細說明手術的另一面,所暗藏的代價,阿福伯才能夠無憾地離開。」
「及時的提醒阿福伯的兒子們,必須聽聽阿福伯本人的聲音,然後尊重他本人的想法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對於一個高齡的癌症末期病人。」
「對啊,要不然也許阿福伯現在還躺在病床上,靠著呼吸器幫他呼吸,不但無法說話,又須被限制在病床上,而身上又被插滿管路…」
「這種生活品質,對於一個走在生命盡頭前的老人,真是讓人不敢想像,太悲慘了。」
「所以說,隨時要記得尊重病人的自主權,尤其是末期病人的醫療決策,更需尊重病人的意願,才能做到『生死兩無憾』。」
「而且不但是醫護人員要記得,其實病人跟家屬,更需有這種『尊重生命品質』的認識。」
「這件事情告訴我們,社會文明進步後,雖在某些方面上,大家都變得很先進,但在台灣卻常看到晚輩,想用自己的『孝心』,擅自幫長輩做決定的案例。」
「但這些晚輩卻不知,當長輩在面臨生命盡頭時,其實長輩自己的決定,反而比晚輩有智慧也說不定呢。」(下)
(作者為醫學博士、中山醫院緩和病房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