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千古石窟風華>雲崗石窟

 |2005.01.21
244觀看次
字級

【國家】中國

【地點】山西省大同市

【開鑿時代】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四六○年),延續至孝明帝正光年間(五二四年),歷時六十餘年。

【介紹】雲崗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以西十六公里的武周山南麓,東西綿延一公里。現存主要洞窟依文物保管所編號計四十五窟,附屬窟龕二百多個,造像五萬一千餘尊,最高達十七米,最小僅幾釐米,占地面積約四十萬平方米,其石雕造像氣勢雄偉,內容豐富,二○○一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雲崗石窟的造像特色,融會多種雕刻手法。早期的曇曜五窟(四六○酖四六五年),佛像面貌豐滿,具有渾厚純樸的西域風格,而身軀高大挺拔,又顯示出鮮卑民族的體貌特徵,尤以第二十窟釋迦牟尼佛坐像(露天大佛)為雲崗石窟代表作,高十三點七米,身軀宏偉,面相莊嚴。

到了中期(四六六酖四九三年)則精雕細琢、絢麗斑斕,顯示複雜多變的印度與中亞融合風格;石窟多鑿成方型,最大特色是具前後兩室,多採雙窟式,不僅造像數量多,且開鑿的大型洞窟多達十二座,是雲崗石窟全盛期,占總洞窟百分之七十左右。第五窟內中央坐佛高十七米,為雲崗之最;第三窟為雲崗石窟群中最大的洞窟,高二十五米。

晚期(四九四酖五二四年)規模雖小,但佛菩薩造型清瘦俊美,長頸削肩,身姿飄逸,是當時「秀骨清像」的特徵。石窟中或飾以雕塔,或鑿千佛龕於四壁,使得建築類型更加多樣化,具有華夏民族獨特的審美觀。

北魏之後,開鑿工程又延續了十年,建築形式沒有創新,只是在各窟前加建木構窟檐,至唐太宗年間仍有局部雕鑿,但至明代則荒廢;到了清朝順治年間才又再度重建,而偏重於窟內彩繪及外壁重修。

近代因學者及研究員的參與,雲崗石窟聞名,成為兼具藝術與學術價值的旅遊聖地。一九四九年,成立專門保護和研究機構,使得雲崗石窟得到妥善保護。法國龐畢度總統曾讚歎其為「世界的藝術高峰之一」,西方人士也以「東方的羅馬雕刻」譽之。

【提供者】世界佛教美術圖典編輯委員會提供           {2}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