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中國
【地點】山西省大同市
【開鑿時代】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四六○年),延續至孝明帝正光年間(五二四年),歷時六十餘年。
【介紹】雲崗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以西十六公里的武周山南麓,東西綿延一公里。現存主要洞窟依文物保管所編號計四十五窟,附屬窟龕二百多個,造像五萬一千餘尊,最高達十七米,最小僅幾釐米,占地面積約四十萬平方米,其石雕造像氣勢雄偉,內容豐富,二○○一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雲崗石窟的造像特色,融會多種雕刻手法。早期的曇曜五窟(四六○酖四六五年),佛像面貌豐滿,具有渾厚純樸的西域風格,而身軀高大挺拔,又顯示出鮮卑民族的體貌特徵,尤以第二十窟釋迦牟尼佛坐像(露天大佛)為雲崗石窟代表作,高十三點七米,身軀宏偉,面相莊嚴。
到了中期(四六六酖四九三年)則精雕細琢、絢麗斑斕,顯示複雜多變的印度與中亞融合風格;石窟多鑿成方型,最大特色是具前後兩室,多採雙窟式,不僅造像數量多,且開鑿的大型洞窟多達十二座,是雲崗石窟全盛期,占總洞窟百分之七十左右。第五窟內中央坐佛高十七米,為雲崗之最;第三窟為雲崗石窟群中最大的洞窟,高二十五米。
晚期(四九四酖五二四年)規模雖小,但佛菩薩造型清瘦俊美,長頸削肩,身姿飄逸,是當時「秀骨清像」的特徵。石窟中或飾以雕塔,或鑿千佛龕於四壁,使得建築類型更加多樣化,具有華夏民族獨特的審美觀。
北魏之後,開鑿工程又延續了十年,建築形式沒有創新,只是在各窟前加建木構窟檐,至唐太宗年間仍有局部雕鑿,但至明代則荒廢;到了清朝順治年間才又再度重建,而偏重於窟內彩繪及外壁重修。
近代因學者及研究員的參與,雲崗石窟聞名,成為兼具藝術與學術價值的旅遊聖地。一九四九年,成立專門保護和研究機構,使得雲崗石窟得到妥善保護。法國龐畢度總統曾讚歎其為「世界的藝術高峰之一」,西方人士也以「東方的羅馬雕刻」譽之。
【提供者】世界佛教美術圖典編輯委員會提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