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林學院成立伊始,創辦人星雲大師就以四大菩薩「悲、智、願、行」的精神,擬為學生仿效的標竿,勗勉來自各地的學子們,皆能擁有「觀音菩薩」聞聲救苦,給人無畏的大悲心;「文殊菩薩」絕妙靈巧的睿智;「地藏菩薩」荷載度脫眾生的願力;「普賢菩薩」圓通自在的修行,繼而光大佛法。
學院重視「自覺」教育,非傳統填鴨式的教育,授予學生多元化的知識,目的是希望學生「學以致用」,將佛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陶冶「謙恭忍讓、勤儉澹泊、樂觀進取、篤實踐履」的德性;並希望學生有自我思考的能力,懂得發掘、解決問題。因為學習四大菩薩的精神,最重要的是要靠自己,自覺才能覺他,繼而覺行圓滿。
雖然四大菩薩所發的誓願各有不同,但都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為初發心,佛光教科書《菩薩行證》中提到:「凡是覺悟到生命苦空無常,發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人,不論出家在家,不分地位高低,只要能發菩提心者,都有資格稱為菩薩。」歷代聖賢均可作為我們的典範,如目犍連尊者為維護正法,無懼異教徒迫害,為教殉難;富樓那尊者到輸盧那國教化粗獷的人民,只為佛法興隆,犧牲生命,在所不惜。
去年國際佛光會世界會員代表大會,大師主題演說便是「菩薩與義工」。大師說,菩薩是眾生的義工,義工是人間的菩薩,只要發菩提心,願意奉行菩薩道,必定肯發心為人服務,願意做眾生的義工。
《佛光山的故事》拍攝時,學院同學也參與,每到一處殿堂,大師總是慇切地叮嚀我們,人我之間相處的不二法門,就是效法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要對人尊重,要多說好話,要廣結善緣,要學會認錯,要多親近有學問的人,要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最後將所修的功德回向給十方,若能如此,就能同得佛法的禪悅法喜;不僅如此,還必須學習吃虧。
拍攝男眾學部「宗仰上人紀念堂」時,大師又說:「我一生總想到關心社會,關心時事、關心眾生。」並提醒我們要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因此,我們除了效法四大菩薩之外,更應效法大師「心、佛、眾生與我同在」的精神。
經云:「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無論觀音菩薩的慈悲、文殊菩薩的智慧、地藏菩藏的大願、普賢菩薩的大行,都是照亮內心的火炬,唯有付諸行動,才能解行並重,唯有真正力行,才能航至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