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一所國小六年級學童,在暑假念了八百零二本課外讀物,抱回桃園市公所「書暢e夏小博士」競賽冠軍,另一所國小三年級學生閱讀三百九十九本,排名第二。
桃園市長說,兩個月閱讀八百零二本,換算一天要看將近十三本書,「的確不容易」。但筆者懷疑,究竟是讀什麼書?假設每本書花一個小時,一天也要十三個小時,那有時間做其他事情,尤其是否影響睡眠。
類似的「比快、比多」閱讀競賽,近年在各縣市都有,台北縣三重市一所國小五年級學童,暑假向圖書館借書兩百二十六冊,成為「閱讀王」,拿到「悅讀一夏」活動冠軍。
「閱讀王」比賽意義在哪?這好像「大胃王」比賽,不管食物精粗囫圇吞棗,吃得肚子膨脹,甚至鬧腸胃病,早已引起撻伐;這也好像大學評鑑,只要求教授發表論文的數量,弄得大學像「量販店」,也引起諸多批評。
「閱讀王」比賽讀漫畫算不算
?厚薄如何區分?有學生說喜歡讀三國演義,但即使是兒童版的三國演義,或水滸傳、格林童話,可能一小時讀完嗎?即便讀完,能吸收多少?會不會也是囫圇吞棗,記得的只是故事,而忽略意涵、值得思考的思想?
系統性的閱讀才能觸類旁通,譬如讀《達文西密碼》,內容涉及許多西方歷史、文化的素材,如果能延伸,再讀西方中世紀歷史、宗教及藝術史的書,才能有全面、廣泛的認識,否則胡亂閱讀一通,得到的只是零碎知識,讀再多也不會有太大收穫。
嘉義市世賢國小也有「閱讀王」選拔賽,但較為周延,以年級為單位,時間為一學年,凡讀完一本課外讀物,又寫了不錯的心得報告,即可在閱讀護照上蓋章,看累積多少章,於學期末頒獎,這雖也是「比快、比多」,至少還要寫「不錯的心得報告」。
期許各級學校要「重質不重量」,別把「大胃王」變成「閱讀王」,也應重視心得報告,作為比賽標準,強調「精讀」,這樣才能使學生因閱讀而豐富人生。
王寧通(台中市/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