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在回答好商人乙的問話時,即指出不善的商人甲,其為人不正不賢要騙好商人乙,並非今日才開始,他前生就已是一位不正不賢的商人了,因其前生名為大賢時,也一樣曾想欺騙當時名為賢人的乙了。
所以,大師提到「大賢空有一個好的名字,卻名實不符,白白蹧蹋了一個好名字。名字好固然重要,梵行清淨更為重要」的觀念,讓大家能有「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的佛法思惟,才不致落入「名即實相」的框架中,而不得佛陀想讓眾生體悟的諸法實相。
《雜阿含》卷四十提到每月的六齋日{1}時,四大天王會派遣天上的大臣來到人間,了解世間人是否有供養父母或三寶,及所作各種善惡業報等。若人們於六齋日中不能供養父母,及修諸善法者,四天王即前往三十三天的集法講堂,與天主釋提桓因說:「天王當知,今諸世間,無有多人供養父母,乃至受戒布薩{2}。」三十三天眾聽聞後,擔心輾轉相告:「今世間人,不賢不善、不好不類,無真實行。不供養父母,乃至不受戒布薩。緣斯罪故,諸天眾減,阿修羅眾當漸增廣。」
若世間大多能供養父母,乃至受戒布薩者,四天王便到集法講堂與天主釋提桓因說:「天王當知,今諸世間,多有人民供養父母,乃至受戒布薩。」三十三天眾聽聞後,亦歡喜相互告知:「今諸世間,賢聖真實如法,多有人民供養父母,乃至受戒布薩。緣斯福德,阿修羅眾減,諸天眾增廣。」知道不賢不善之人減少後,三十三天主釋提桓因即說:「若人月八日、十四、十五日……受持八支齋{3},如我所修行,彼亦如是修。」
可見不善不賢之人,因所行皆無真實行,甚至不供養父母或受持清淨的八關齋戒,故而「緣斯罪故」,死後往生天界的人減少了,投生阿修羅的增多了。若能供養父母並受持八關齋戒,則因所行皆為賢聖真實如法之行,故「緣斯福德」,死後往生天界者增多,投生阿修羅者減少。而三十三天的天主釋提桓因,亦如是「受持八支齋」修行成就。
佛光山分布海內外近二百多家道場,除固定例行的共修法會之外,更是每月或數月即舉辦八關齋戒,即為令娑婆世界的苦難眾生,都有得以離苦解脫的因緣。若自己不願脫離這不賢不善之緣,則再多的善緣相助,也將途勞無功。
故大師在《迷悟之間‧凡事靠自己》提到:「一個國家要靠眾臣輔佐,但是如果國君不賢,縱有良將賢臣,也是無濟於事。所以,外緣再多,若是自己不振,即使天降鑽石、黃金,你不去把它撿起,你仍然貧窮;即使獎章、獎狀憑空而來,你不去親自領取,榮譽也非你所屬。」
註:
{1}六齋日:每月的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
{2}布薩:指在家眾於六齋日受持八關齋戒稱布薩,謂能增長善法。
{3}八支齋:指八關齋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