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以BOT興建的兩大軌道運輸建設出現虧損,高雄捷運預估年底虧損達六十億元,台灣高鐵更是高達數千億元,經媒體報導後,各界開始檢討興建大眾運輸系統的利弊得失。
大眾運輸系統所象徵的進步科技,似乎令國人著迷,由於台北捷運成功帶來人潮與錢潮,不但便利運輸也帶來龐大商機,於是各地政府起而效尤,民眾、商家、地主也舉雙手贊成,地方首長與民意代表則著眼一項建設可同時帶來商機與政績,更是樂此不疲,於是過度樂觀的期待,便反映在一個個粗糙的捷運規畫上。
目前正在規畫或施工的大眾運輸系統,從北而南有基隆輕軌、淡水輕軌、台北捷運各線暨環狀線、桃園捷運暨機場線、新竹輕軌暨苗栗延伸線、台中捷運暨南投至彰化延伸線、台南捷運、高雄捷運各線暨岡山至屏東延伸線,綜觀西部走廊目前只有雲林地區尚未規畫,但台灣真的需要這麼多的大眾運輸系統?
綜合各家學說,興建大眾運輸系統必須考慮運量、交通狀況及都市生活型態,以捷運而言,台北市資源豐富,被定位為多元發展的政經文教中心,除了連結周圍的衛星都市外,更吸引許多求學及就業的外來人口,因此,發展出班次密集、路線普及的長途及短程公車路線,但隨著人口、汽機車數量不斷攀升,市區許多路段全天候人車川流不息,路幅逐漸無法負荷,因此需要大眾運輸系統提供安全、便捷的服務,而有意興建大眾運輸系統的縣市,是否也有相同情況?
據交通部運輸研究所的資料顯示,全台目前公共運輸使用率,除了台北市達到百分之四十五外,沒有縣市超過兩位數,部分縣市甚至掛零,相較於國際各主要都會區大都在五成以上的水準,相去甚遠。
大眾運輸系統的設計,是為了解決擁擠的都市交通問題,無奈在台灣卻被視為商人的搖錢樹、政客的吸票機,儘管確實會帶來政治經濟學中所稱的「正面外部性影響」,但並不意味捷運路網就該無限制的擴張與連結,如果沒有足夠的運量,只是一再的浪費納稅人血汗錢而已。
近年台灣的大眾運輸建設虧損頻傳,除高鐵、高捷,其他如恆春航空站等,皆是公共資源未妥善配置的例證,原因除了事前缺乏周詳評估,更包括了政治人物及民眾的錯誤認知,高鐵不但打趴了數條國內航線,連帶使得台鐵及公路業者面臨更艱困的營運環境,如今卻傳巨額虧損,殷鑑不遠,動輒數百億元的大眾運輸建設,必須三思而後行。
余衡(高雄市/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