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莫拉克風災中,雨量造成的災害大於風力,有鑑於此,行政院副院長朱立倫表示,未來停班停課標準除了風力強度,未來將加上雨量和土石流預測,各地方政府也有職權決定是否停班停課,台北市政府正研擬以降雨量作為停班停課的標準。

過去的停班停課標準,主要看平均風力是否達七級,或陣風是否達十級以上,這是從颱風的「風」的角度思考,難免忽略了雨的威脅。
說忽略其實也未必,防颱史上颱風帶來風、雨造成的災害記載頗多,而且每次颱風來襲,中央氣象局也會預估雨量,提醒民眾注意,但近幾十年來,由於大量砍樹林開發山坡地,種植檳榔等淺根植物、興建房屋,都造成土石流失,使雨的威脅逐漸大於風,動輒發生土石流傷及生命財產,以降雨量多寡訂定預防風災的新標準,是正確作法。
但達到多少降雨量才要停班停課,標準的訂定涉及很多層面,以台北市為例,考量的是前年十月柯羅莎颱風雨量驚人,超過排水溝每小時七十八點八毫米的最大排水量,造成多處淹水,因此,新停班停課標準所參酌每小時雨量,可能就定在七十八毫米。
但這個標準只是思考排水溝的最大排水量,但排水溝可能因設計不良、被雜物堵塞而無法排水,造成路面積水,這樣要不要停班停課?因此以七十八毫米為標準,似乎不太周延。
參考外國例子,二○○五年八月卡翠納颶風侵襲美國,造成一百多萬人死傷、流離失所,除了強風,每小時降雨量超過五十毫米更是主因;二○○七年七月侵襲日本的颱風,每小時降雨量達六十三毫米,也造成嚴重災害。因此,七十八毫米標準是否就是「門檻」,有待商榷。
其次,因為卡翠納強風掀起暴潮,造成紐奧良有八成面積淹沒,最深達六公尺,所以「風」導致的海水倒灌、水漫河堤,必須與降雨量同時納入考量,因此都會、沿海地區的停班停課標準,應該要因地制宜。
如果以降雨量作為停班停課標準,當沒有颱風,卻發生豪大雨,是否比照辦理?這些是制定新標準時,必須全盤思考的。
劉筱蓓(台中市/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