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日前質疑,民眾為了看檢查報告,必須再跑醫院掛號,耗財傷神,被醫院剝兩層皮,由於醫病各有立場,引發爭論。這凸顯一個問題:民眾在醫病關係上,態度消極被動,習慣「逆來順受」,不懂得如何「聰明」看病。
長期以來,醫院熱門科別或所謂名醫,看診通常很「趕」,為了消化龐大病患數,不得不練就兩三分鐘就「解決」一名病患的功夫,比較耗時的診療自然需要「切割」,這無關醫德,環境使然。
值得探討的是,病患照約定時間回診看報告,若醫師說「沒問題」,病患高興之餘,也跟著「沒問題」了嗎?相信不少人會有疑惑,因為「為何檢查正常,但我就是覺得身體很不舒服」,這時就可請教醫師,聽聽醫師如何解惑;若檢查結果有異,那就更需要跟醫師好好溝通討教了,包括未來治療方針與後續追蹤,及要如何配合治療等。
所以,既然看檢查報告視同一般門診收費,病患就該享讓它「物超所值」,醫療是高度專業,醫師就是座寶山,能「挖」得多就是賺到。
筆者跑醫院業務時,常看到患者走出診間後,才想起還有些問題沒問,為此懊惱、猶豫,急性子的人會立即折返,無視門上掛著「看診中,請勿打擾」的牌子,直接推門闖入,硬要再問一次,唐突的行為造成醫護人員困擾,也影響其他病患權益。
近年來,衛生單位一直宣導要節省健保資源,呼籲民眾不要迷信名醫、不要小病大看、不要逛醫院等,卻疏於教導病患該怎樣看病。
其實這也難怪,台灣的醫療院所比超商還密集,或許看病太方便了,民眾不懂得珍惜,反正這家看不好,再換一家就是,因此看病前幾乎不用腦筋「作功課」,於是面對醫生時,往往是想到什麼說什麼,跳躍式的主訴,零零落落,怪不得「分秒是金」的醫師會不耐煩,而急於打發了。
凡事講求效率的社會,分秒必爭,除非是老者或表達有障礙的人,看病前最好先想清楚要如何主訴病狀,若怕疏漏就記在紙上,面對醫師時要從容不迫、有條不紊的敘述和發問,讓醫師知道你是「有備而來」,自然不敢「小」看,如此奔波、漫長等待及掛號費等支出,才會有代價。
蔡銘燦(台南市/藥品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