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生態保育浪潮催生了生態藝術的演進,促成專業生態藝術的百花齊放。
因為宣傳生態保育,報章雜誌書籍需要直接的視覺傳達,而影片、攝影、書籍插畫、活動海報,這些以生態保育為主題的藝術創作因此發展。
生態繪畫也經科學家和藝術家重新定義,不僅是描繪單一的動物、植物或是風景作品,而是呈現生命在某種環境中的生存或共存狀態,成為結合科學和藝術的題材。這樣的藝術自覺蔚為風潮,最終演變成了生態藝術。在這樣的藝術中,生態是主要的題材和角色,影響了藝術的表達方式和內涵。
八十年代台灣最早的科學普及雜誌和書籍的相繼問世,直接引領了一群畫家,如劉伯樂、楊恩生、何華仁、陳一銘、賴吉仁、陳鳳觀、徐偉斌、林繼世等投入生態插畫的工作,後續這些插畫家結合攝影與科學家,合作出版了各種生物圖鑑,豐富了科普書籍的市場。
圖作「始祖鳥」,是最早及最原始的鳥類,一八六一年首次發現於德國。始祖鳥的大小及形狀與喜鵲相似,但牠卻在顎骨上有鋒利的牙齒。這些特徵使得始祖鳥成為演化過程的重要角色。畫家運用想像力緊密的結合科學研究描繪出此幅色彩繽紛、張力十足的始祖鳥復原圖。(「始祖鳥」 水彩‧76×56cm,2000)
展期:即日起至十一月一日 展地:國立台灣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