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經兩年多的考古發掘前期準備後,沉於廣東汕頭南澳縣烏嶼和半潮礁之間海域的明代沉船「南澳一號」水下考古搶救發掘正式啟動。
但因受天候不良影響,打撈進度並不順利。
廣州日報報導,和「南海一號」的比較打撈難度,「南澳一號」水下考古隊隊長崔勇指出,「南澳」和「南海」考古發掘方式不同。
「南海」被數十米深的淤泥層包裹,可藉由沉箱方式,連同淤泥整體打撈上岸,日後的水下發掘工作,完全是在人工可控的水晶宮內完成。
但「南澳」沉船周圍遍佈暗礁等不明物體,不能考慮用沉箱方式將船隻整體打撈出水,只能用潛水方式對船隻進行發掘。
從當地公安邊防收繳的出水文物和水下考古調查狀況,「南澳」船上保存有大量青花瓷器,總數估計在一萬件以上,甚至可能多達六萬件。
崔勇也說,本次針對「南澳一號」的發掘行動,採高壓水槍清淤、手工發掘跟進方式,逐步對沉進泥沙的船體和所載文物進行人工清理。
對於「南澳一號」的打撈,攜帶水肺潛水設備的考古人員「每次水下工作時間最長僅三十五分鐘」。
根據顯現出來的隔艙板和船體上部凝結物判斷,古船處於正沉狀態,初步判斷其長度約二十五公尺多,寬多約七公尺。
船體上層結構已消失,但隔艙和船舷保存狀況較好。由於船體表面覆蓋有泥沙和大塊凝結物,船體和文物受腐蝕和人為破壞較小,初步判斷除船體中部的兩、三個艙體外,其他部分及艙內船貨保存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