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德國將於九月二十七日舉行大選,將有六千二百二十萬合格選民參加投票,選出歐洲最強大經濟體的領袖。
德國和很多國家不同,並非直接選舉領袖,而是票選政黨。但目前沒任何政黨夠強,無法單獨在國會贏得多數席位,所以選後往往得痛苦地組成聯合政府。
至於領導人,則由聯邦議院,也就是下院中擁有多數席位的聯合政府推選。梅克爾最大的問題是她和自由民主黨能否湊到足夠的票數,以把中間偏左的社會民主黨摒除在聯合政府外。
過程極端複雜
席次往往超額
德國選舉制度極端複雜,每人投兩票,一票選他們選區的候選人進入聯邦議院,由最高票的人贏得該選區的代表席次。另一票則依據複雜的比例代表席,在參選的二十九個政黨中,選出他們屬意的黨,每黨依票數獲得一定的席次。
選舉完成計票後,在直接選舉中勝出的候選人數,會從第二票中贏得的席次中扣除,再把其餘的席位按照順序,分配給名單上的人。
所以,一個黨若在第一票中贏得三席「直接」席次,而在第二票中取得十個席次的資格,則在地區代表名單上的前七位就可以獲得議會席次。
但若政黨在第一票贏得的直接席次多於第二票可贏得的比例席次,他們便能保留「超額席次」。例二○○五年基民黨在巴登伍登堡邦贏得二十八席代表,但第一票卻贏得三十一個直接的席次,便增加三個超額席次。因此,聯邦議院的席次往往多於法定的五百九十八席最低席次。
這項怪異的規定很可能在此次選舉中扮演決定性的關鍵。因梅克爾的中間偏右聯盟,恐拿二十席的超額席次,對手社會民主黨則只會有四個超額席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