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經典名句】蓄不竭之氣 留有餘之力

公孫策 |2009.09.25
1707觀看次
字級

名句的誕生

凡用兵須蓄不竭之氣,留有餘之力……久戰之道,最忌「勢窮力竭」四字……大約用兵無他妙巧,常存有餘不盡之氣而已。──《曾胡治兵語錄》

完全讀懂名句

用兵打仗,一定要讓軍隊維持高昂的士氣不使枯竭,也要保留軍隊多餘的戰力(予敵人最後一擊)……與敵人作持久戰,最忌諱「勢窮力竭」四字……大體而言,用兵不需要多的花招或詭計,(重要的是)經常維持軍隊有餘且不盡的士氣。

兵家詮釋

●《司馬法》:凡戰,以力久,以氣勝(能持續戰力與士氣者勝)。作戰時,堅固的防線不要再重複,重點攻擊處不要將兵力用盡,凡是將兵力用盡者,就會發生危險。

●《尉繚子》:氣實則鬥(勇),氣奪則走(退)。

●《李衛公問對》:防守不止是構築工事、強固陣地而已,一定要儲存士氣,等待反攻的契機(隨時易守為攻)。

實戰印證

楚漢爭霸,雙方對峙數年,師老兵疲,於是達成協議,以鴻溝(汴水分流)為界,平分天下,各自罷兵。這成為形勢大逆轉的關鍵點。

項羽率領楚軍向東撤退,劉邦也準備下令向西撤軍。張良、陳平向劉邦建議:「諸侯都心向漢,楚軍已疲憊不堪、糧食不繼,這正是滅亡楚國的絕佳時機,若不把握這個機會,就是養虎遺患了。」

劉邦採納,下令追擊(毀約),一路追到垓下(在安徽),劉邦與韓信、彭越、英布等盟軍會合,將楚軍包圍,設下「十面埋伏」。韓信獻策,每天晚上展開心戰「四面楚歌」,瓦解楚軍士氣。終於,項羽放棄再戰,率八百人突圍而出,最後在烏江畔自刎。

劉邦追擊項羽,並不違反兵法「歸師勿遏」,所謂「歸師」,指的是回軍後援(家小都在根據地)。相反地,漢軍正符合兵法,「擊其惰歸」,楚軍一心回家,已無鬥志。

在垓下之圍前的一次決定性戰役,發生在九里山(在山東),項羽就犯了「全軍投入」的錯誤,以致於被韓信側翼突擊時,已無「有餘之力」對抗。

名句可以這樣用

本句兵法不僅應用於軍事,也應用於文學、武術,乃至於商戰。

曾國藩論治學:「有氣則有勢,有識有度,有情則有韻,有趣則有味;古人絕好文字,在約於此四者之中,必有所長。」此四者,指的是勢、度、韻、味,其中「氣勢」是行文的動力,而後三者的作用都在「餘味」。

本句應用在武術,正如《拳經》云「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又云「招式不可用老」;應用在商戰,則是「不斷創新,為企業注入活水」。一個失去創新能力的企業,必定失去競爭力。(商周出版社)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