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的誕生
凡用兵須蓄不竭之氣,留有餘之力……久戰之道,最忌「勢窮力竭」四字……大約用兵無他妙巧,常存有餘不盡之氣而已。──《曾胡治兵語錄》
完全讀懂名句
用兵打仗,一定要讓軍隊維持高昂的士氣不使枯竭,也要保留軍隊多餘的戰力(予敵人最後一擊)……與敵人作持久戰,最忌諱「勢窮力竭」四字……大體而言,用兵不需要多的花招或詭計,(重要的是)經常維持軍隊有餘且不盡的士氣。
兵家詮釋
●《司馬法》:凡戰,以力久,以氣勝(能持續戰力與士氣者勝)。作戰時,堅固的防線不要再重複,重點攻擊處不要將兵力用盡,凡是將兵力用盡者,就會發生危險。
●《尉繚子》:氣實則鬥(勇),氣奪則走(退)。
●《李衛公問對》:防守不止是構築工事、強固陣地而已,一定要儲存士氣,等待反攻的契機(隨時易守為攻)。
實戰印證
楚漢爭霸,雙方對峙數年,師老兵疲,於是達成協議,以鴻溝(汴水分流)為界,平分天下,各自罷兵。這成為形勢大逆轉的關鍵點。
項羽率領楚軍向東撤退,劉邦也準備下令向西撤軍。張良、陳平向劉邦建議:「諸侯都心向漢,楚軍已疲憊不堪、糧食不繼,這正是滅亡楚國的絕佳時機,若不把握這個機會,就是養虎遺患了。」
劉邦採納,下令追擊(毀約),一路追到垓下(在安徽),劉邦與韓信、彭越、英布等盟軍會合,將楚軍包圍,設下「十面埋伏」。韓信獻策,每天晚上展開心戰「四面楚歌」,瓦解楚軍士氣。終於,項羽放棄再戰,率八百人突圍而出,最後在烏江畔自刎。
劉邦追擊項羽,並不違反兵法「歸師勿遏」,所謂「歸師」,指的是回軍後援(家小都在根據地)。相反地,漢軍正符合兵法,「擊其惰歸」,楚軍一心回家,已無鬥志。
在垓下之圍前的一次決定性戰役,發生在九里山(在山東),項羽就犯了「全軍投入」的錯誤,以致於被韓信側翼突擊時,已無「有餘之力」對抗。
名句可以這樣用
本句兵法不僅應用於軍事,也應用於文學、武術,乃至於商戰。
曾國藩論治學:「有氣則有勢,有識有度,有情則有韻,有趣則有味;古人絕好文字,在約於此四者之中,必有所長。」此四者,指的是勢、度、韻、味,其中「氣勢」是行文的動力,而後三者的作用都在「餘味」。
本句應用在武術,正如《拳經》云「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又云「招式不可用老」;應用在商戰,則是「不斷創新,為企業注入活水」。一個失去創新能力的企業,必定失去競爭力。(商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