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揚州走出了一位大和尚,將佛法東渡,也使得日本在建築、雕刻、文學、醫學上掀起波濤,這段中日交流史實,讓他駐錫的大明寺,在文革時期受周恩來電諭,安然度過。這位和尚就是鑑真大師。
鑑真大師十四歲從智滿禪師在大雲寺出家,二十七歲回揚州大明寺興戒壇,修塔建寺,廣施醫藥,統領當地四百多間寺院。五十五歲時,日本學僧前來求薦戒師,鑑真大師一諾千金,為大法也,何惜生命,漂洋過海六次才成功,最後登陸時,他已雙眼失明,卻開創了日本佛教傳戒之始,備受景仰。
鑑真大師紀念堂是大明寺內最具特色的建築,是梁思成所設計,仿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金堂」風格,具單檐歇山頂、碑亭、長廊等。堂前供有一盞青灰石燈籠,稱為長明燈,象徵中日友情長年不熄。
堂內供奉一尊鑑真大師坐像,是一千二百年前日本弟子思托依據大師真身所塑之仿製品,本尊為乾漆造像,造於奈良時期,深受唐代雕塑風格影響,目前被精心保護在日唐招提寺內,視為國寶,每年僅開放三天,供人瞻仰。一九八○年本尊曾由日迎回揚州探親過一次,明年即將滿三十周年,又適逢上海世博會開幕,將再次迎請經上海返回揚州。
大明寺周圍古木蒼松,幽靜深遠,文人墨客多愛流連。宋歐陽修任揚州太守時,公務之餘,寄情山水,於大明寺內築平山堂,因揚州無山,坐在堂內整座城盡收眼底,故歐陽公詩云:「遠山來與此堂平」。又堂上一聯:「曉起憑欄,六代青山都到眼;晚來對酒,二分明月正當頭。」
此後,平山堂多次興毀。光緒年間,兩江總督劉坤一題「風流宛在」,以追懷歐公韻事。
寺內至高處,是一座寶塔,隋文帝楊堅六十壽辰,詔令全國三十個州內立三十座塔,以供奉佛骨舍利,其中一座即在大明寺內,塔高九層,雄偉莊嚴,名「棲靈塔」,意謂「佛在此處」,千年佛骨安奉塔中,為大明寺再添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