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壇像江湖,種種傳言不停在流竄著,「我的朋友」張大春獨享幾個,「每週讀書十二公斤」是其一。在我還沒認識他時,流言入耳很不服氣,拚命潑冷水:「質比量重要!」認識他之後,以此相詢,儘管他拚命解釋,力辯純屬誤會,但依我近身觀察,此人功力深厚,不拘一格,幾近「於書無所不窺」,更重要的,就像很久以前阿盛把台灣小說未來押寶在他身上時所說︰「意志力特強,說不戒菸就不戒菸。」十二公斤確實不無可能,就算傳言多誇張,七折八扣三分二,八公斤總算不過分吧!
那,八公斤書到底有多少本?他的速度又有多快呢?
夏日炎炎,百無聊賴,一如旅美作家張北海閒閒沒事幹,好奇心作祟,竟然一則一則算起週日《紐約時報》,想弄清楚到底有多少則新聞?熱死人公寓之夜,我也找來一個體重磅秤,推算起八公斤的書到底有多少本了。我的算法是以湖南文藝出版社所出「周作人文類編」之《夜讀的境界》為基準,二十五開精裝八百八十八頁,恰恰半公斤。八公斤是十六本(如一般三百頁平裝本則是四十八本),七天讀完,每天要讀二‧三本,也就是二千零四十三頁,除以十五小時(扣除睡眠六小時,其他三小時),再除以六十分鐘,平均每分鐘要看二‧二七頁,每頁假設五百字,則是一千一百三十五字。一般人看書,每分鐘四百字上下算是快的了。他的速度接近常人的三倍,而且耐力十足,真是夠嚇人的了。一天十五小時,一分鐘一千字以上,這種讀書速度跟時間,恰恰證明十八世紀英國翰生博士(Samuel Johnson)說得一點兒都沒錯:「作家為了著書立說,最肯把時間花在讀書上頭:為了弄出一本書,有人會把整座圖書館給翻過來。」
職業級的如此,那業餘組的又如何呢?每天讀書十五小時的經驗,台灣土生土長之人,十六~二十歲之間,大考小考何時了,試卷知多少?總不是陌生的事。但過了二十五歲,出了校門,大約每況愈下,「手邊的錢,若僅夠餬口,一定先買大餅,次及典籍。」「起早通常是為了趕路,不是為了看花。雖然也喜歡坐在院子裡看月亮,到該睡的時候,還是蒙頭大睡,並不捨不得室外的清光。」每日讀書時間,由小時而遞減為分秒,為了避免「面目可憎」,只好拚命塗抹保養,聊盡人事。人生多庸碌,此事古難全。三國時代的董遇就曾哀嘆沒時間讀書,只能利用「三餘」:「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晴之餘。」到了宋代,歐陽修要當官,還要寫文章,忙得不得了,「三餘」無望,只好致力於「三上」:「馬上、枕上、廁上也」。由此可見,讀書這件事,歷史像個人,都是越往後面越忙越沒時間的,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個人無法改變時代,然則,吾人實在不用因為沒時間讀書而自慚形穢,過度焦慮呀。
但,馬上、枕上、廁上,真能成事嗎?這樣讀,到底能讀多少呀?
這還是得計算。時代在進步,馬上換車上,改成公車、捷運好了。假設一個人一天搭車十五分鐘,上廁所也十五分鐘,睡前到入眠還是十五分鐘好了,總共四十五分鐘。一分鐘讀四百字,一天就讀一萬八千字,一星期七天是十二萬六千字,每頁假設五百字,則是二百五十二頁,大約就是一本書的份量了。一星期一本,一年五十二本。跟張大春比起來,瞠乎其後,但,你又不當作家,他一天「工作兼遊戲」十五小時,你卻只要洗「三溫暖」,每次十五分鐘就行了。再假設其他零零碎碎的時間,等人等車啦、上郵局排隊啦什麼的(我最近曾利用看棒球賽上下半局攻守交換讀小說,三天二十七局讀完郭箏《如煙消逝的高祖皇帝》),你隨時都可抽出一本書來看二眼,少量多餐一天湊成九十分鐘,那一年讀書破百本絕非夢事,再假如你還有至少五十年生命可活,那就是五千二百本了,二十五開本長二十公分,五千二百本是一百零四公里,台灣海峽最窄處一百三十公里,換言之,東拼西湊一天讀書九十分鐘,再加把勁,你這輩子不難踩著書本反攻大陸,台灣一路讀過唐山了。
宋朝詩人陸游說:「呼僮不應自生火,待飯未來還讀書」;洋人作家Louis Shores特別寫文章號召大家「每天讀書一刻鐘」;日本的龜井勝一郎則要人「一天試築起一個小時的『孤島』看看書」,可見東西方有識一同,讀書這件事,快跑的未必能贏,還在於智慧明哲,不厭其煩,隨時帶本書,有空就讀,積小勝為大勝。無論如何,這總比杵在那兒癡看美人過街流口水來得有建設性、有收穫,而且,有氣質多了吧!
(遠流出版《天上大風———生涯餓蠹魚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