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舉辦七、八年的國際無車日活動,一向很受重視、備受好評,今年卻連綠黨都疾呼「可以不用再辦了」,為什麼?
以往的無車日活動,大都是開車族、公車族抱怨,因為他們被「無車」弄得「塞車」,但前天台北縣市舉辦活動,卻因響應的人太多,動線規畫不佳,造成壅塞,甚至騎單車變成牽單車,連單車族也抱怨。
多達七萬單車族參與活動,表示騎單車的宣導已達目標,所以與其辦「一日活動」,淪為大拜拜,不如像綠黨所說的,政府應趕緊制定公共政
策,充分落實,但政府開闢自行車道、發展大眾運輸系統,不正是逐步落實「無車日」理念?
不過,連綠黨都發出抗議,顯示台灣的「無車日」有偏差,外國無車日宣導的是「無車」,台灣卻只宣導「騎單車」,外國無車日有完整配套,台灣卻把公車族視為開車族,同樣塞在「無車空間」外。
其次,無車日是都會特有的活動,即使台北都會區舉辦七、八年的無車日活動,結果顯示,宣導都只是短期效果,很難影響民眾改變運具習慣,而對沒有便捷的大眾運輸系統的縣市或鄉村民眾來說,騎乘汽機車是不得不的選擇,無車日對他們而言,恐怕沒感覺,甚至有反感。
台北都會區不斷開闢自行車道,台北縣政府甚至宣稱,已達兩百公里,但自行車道大多位於河濱公園,避開主幹道,實際只能作為休閒、運動之用,無法用來上下班、上下學,要作為交通載具,可能性很低。
而且,台大土木系教授周義華表示,台北市街道條件不適合騎乘自行車,過度鼓勵反有安全疑慮。的確,台北各街道平日都擠滿汽機車,沒有自行車道的空間,常見單車騎士穿梭車陣,單車的車禍也逐年增加。
無車日不能淪為單車日,政府該鼓勵民眾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並效法外國徵收汽車進城費、開徵私人車輛排碳稅,及逐步減少路邊停車格,降低汽車族開車意願等,這才是無車日的真正意義。
柯成雄(北縣汐止/上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