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會帶來新東西,像是主動更新的報紙,這種報紙會接收到無線電訊號,自動更新版頁,以及主題包羅萬象的資料庫與電子書,現在只要上網,再按按滑鼠就可以使用到全世界圖書館的部分館藏,進行網路資源的檢索,瀏覽或下載源源不絕的資訊,不一定要親自去圖書館才能擷取知識。在網路的圖書館進行對談也是輕而易舉,運用對談系統的即時對談功能,就能夠享用參考諮詢服務並且和館員或其他讀者互相討論、分享觀點,數位通訊提供了溝通無礙的環境。
網路的圖書館的確帶來很多便利,但是實體圖書館還是有其無法替代之處,就像有時候我們去咖啡館喝咖啡不是只是為了喝咖啡而已,我們可能是為了裡面的佈置、氛圍、咖啡杯或是那個親切的老闆。
湯瑪斯‧沃夫(Thomas Wolfe)在所著的自傳小說《關於時間與河流》(Of time and the River),描寫男主角深切感受到圖書館傳來充滿魔力的訊息,驅使他潛行在眾多書庫裡,饑渴地閱讀從書架抽出的書,並透過摸索尋找時那種眩暈難抑的感受來追求一種成就感。
兒童文學作家蘇菲‧梅森 (Sophie Masson)高中時期遭到同學霸凌,學校的圖書館讓她躲開外界的殘酷與紛擾,圖書館裡的平靜與溫馨,激發她完成第一本小說做為回應。
專研數位科技的尼爾‧葛申菲爾德(Neil Gershenfeld)鍾愛哈佛大學懷德納圖書館,因為通往書庫石板的一塊凹地,彷彿將曾經駐留的讀者和作家的遺跡娓娓道來,卡片目錄破損的狀況則在輕輕細訴哪些書熱門、哪些書冷門,整個圖書館所營造出來的氣氛常常讓他流連忘返直至天色向晚。
圖書館內偶遇少年
我也有類似的經驗,最近且最深刻的一次發生在高雄旗津的圖書館,爬上樓梯,書架先映入眼簾,走兩步,發現一排閱覽桌,有位少年正埋書苦讀,就近一看是已經翻閱大半的英文版哈利波特,少年容忍我的無禮攀談,答說最喜歡來這裡讀喜愛的書。我們還分享了一些觀點:雖然已經有電子書了,紙本圖書還是有許多優點讓人念念不忘,像是允許快速翻閱到任意一頁、不需要電池、不需要保養。少年還強調來這邊讀書可以享受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線下的變化,而且更重要的是抬頭望向窗外,是一片美不勝收的海景。
我順著少年比劃的方向望去,眼睛為之一亮,外頭根本是另外一個世界,海鷗藍天翱翔、船舶停靠港邊,這才知覺到一陣陣鹹水味撲鼻而來,霎時之間這座圖書館充分打開自己的感官,開始跟我對話,訴說一些美的故事邀請我去用心體會,可惜那天我來去匆匆,但是當下我跟旗津圖書館立了個約定,放長假或退休後一定要再度南下,到這裡忘情地與它無話不談個幾天。
圖書館內的主要活動是閱讀,當一個讀者在專心默讀的時候,是會讓有些人感覺不尋常,英國作家Francis Spufford只要是在家裡讀書,他的母親一定會『感覺得到』,因為會有一種特殊的氛圍,也就是一股特殊的寂靜,一股閱讀的寂靜充塞家裡的空間;只要Francis在家裡讀書,即使當時的情境是喧鬧的,Francis的專注和忘我好像會把周圍的紛紛擾擾靜化並淨化,讓整個空間和裡面的人展開一場無聲的對談。
所以有空的時候,走進一家圖書館,細細品嘗圖書館要對我們說的話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