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的誕生
夫用兵之要,在崇禮而重祿。崇禮則智士至,祿重則義士輕死。故祿賢不愛財,賞功不踰時。則下力并,敵國削。夫用人之道,尊以爵、瞻以財,則士自來。接以禮、勵以義,則士死之。
──《三略.上》
完全讀懂名句
網羅軍事人才的學問,在禮數尊崇與俸祿厚重。禮數尊崇則智謀之士來歸,俸祿厚重則義氣之士甘願效死。所以,發給人才俸祿時,絕對不可愛惜金錢;獎賞戰功更不可以錯失時效。能做到這樣,部隊就會團結合作,而敵國的力量自然削弱。
人才來歸後,用人之道也相同,只要以爵位尊崇他,以金銀財寶引誘他,人才自然來歸;待之以禮、相交以義,勇士自然願意效死。
兵家詮釋
悆《司馬法》:賞不踰時,罰不遷列。(賞罰及時)讓人民盡快得到做好事的利益,盡快看到幹壞事的懲罰。這是懲惡揚善的不二法門。
悆《百戰奇略》:攻打高城深池,想要士卒爭先登城,一定要誘以重利。曹操每次攻破城邑,得到珍奇靡麗的寶貨,總是全數賞給有功勞將士。
實戰印證
唐憲宗「元和中興」,朝廷討平、收服十數個藩鎮,中央政府聲勢為之大振。有一次,憲宗與宰相們討論如何因應魏博戰區的變局。李吉甫主張出兵討伐,李絳則認為「魏博不必用兵,而會自動來歸。」
憲宗傾向出兵,李絳說明他的對策:「河北那幾個軍閥,軍隊都掌握在手下幾個將領手中,將領之間互相制衡,維持均勢。可是魏博節度使田季安去世,兒子田懷諫擔任副大使,年僅十一歲,無力控制將領。我建議陛下整軍經武、營造聲勢,可以按兵不動,用不了幾個月,形勢一定發生變化,到時候,必須抓住機會,迅速反應,『不愛(惜)爵祿以賞其人』,其他藩鎮也會跟進。」憲宗採納他的意見。
果然,魏博發生兵變,軍士推翻田懷諫,擁立都知兵馬使田興為代理節度使。
魏搏的監軍宦官急行奏報朝廷,李吉甫建議派宦官去慰勞安撫,觀察變化。李絳說:「不可。應該立即任命田興為節度使,如果動作慢了,變成是部將擁立,不是朝廷恩典,時機一旦失去 ,後悔也來不及了。」
於是憲宗下詔任命田興為魏博節度使,並且賞賜一百五十萬緡,附近的成德、袞鄆節度使轄下軍隊,都不願再與朝廷對抗。
名句可以這樣用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的道理大家都懂,戰爭時,生死常在旦夕之間,賞賜戰功更絕不可拖延。
(商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