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教育部希望大專院校調降畢業學分數,更希望將來修畢一百學分就取得學位;此項政策引起老師和學生質疑,認為繳了學費就應多修課,否則會不划算,而且若畢業學分數降低,畢業生品質也會大幅下降。
我認為,教育部的政策立意良好,如果各校能有完善的配套措施,不但不會降低畢業門檻,反而會提升學習的品質。
因為畢業總學分數降低,主要意義是學生對每一學分的課程,課後的付出是五倍,甚至更多。筆者在德國修習語言課程時,每天早上八點半上課、下午一點下課,但作業和練習要寫到晚上,所以建議學生不要把多出來的時間,花費在上網和遊樂,應預習和複習課業,老師也應充分利用教學負載降低,而充分備課,並且要精進或創新,教授最新、最好的內容。
學生可自由選修再造後的課程,達到跨界學習,多修習一些通識課程,也可獲得跨領域學程的證明,增加自己就業的能力。
其次,目前大學生每學期都要修很多課,各校也沒訂定畢業學分上限,學生比較沒有時間思考,而且對跨界的能力,及修課對將來職涯的進路,都沒有好好規畫,因此各學校應製作課程、能力地圖及職涯進路圖等,提供學生進入職場前可參考的規畫分析。
李家同教授在「如果Turing是中國人!」一文中表示,創意固然重要,基本功更重要,有好的創意,但如果沒有紮實的基本功,還是做不出來,就像開發一套完善的資訊系統,必須先具備有良好的程式寫作功力才行。
我期待課程再造可帶給大學生更具競爭力的內涵,但最重要的還是學生必須主動把功夫學紮實,未來才能有所成,否則無論政策如何修正,若學生沒有主動學習的態度,一切都是空談。
本榮(桃縣中壢/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