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一震災十周年,又發生八八水災,引發大學開課趨勢,台大社會系開「災難與社會」課,清大「社會探究」將探究志工服務、國土保育,政大「先導型通識課程」融入風災防災。
大學開課是長遠之計,為未來培育人才,但對目前災區重建無法有立即效果。台灣科技大學比較特別,「城鄉再造參與」課程的師生將深入災區,協助建築師丈量房屋,並教導村民簡易搭建技巧等。
但即使如此,學院研究與民間實際需求仍有距離,知識分子的想法往往理想化,民間需求卻是生計問題,兩者恐無交集。
慈濟將在高雄縣興建七百戶永久屋,縣府委託慈濟發意願書,要求「所有山地保留地,不得從事與破壞水土保持有關的行為」,災民簽了後,擔心要了永久屋,恐損失山上所有,半數表示寧可回山上蓋工寮。
這就是問題所在,破壞水土保持是屢次天災主因之一,知識分子一再呼籲,但對山上居民來說,儘管逐漸接受觀念,但他們收入主要來源是種水果、高冷蔬菜等,這些卻是破壞水土保持的元凶之一,使他們面臨兩難。
媒體報導,高雄縣原住民認為「以前在部落打獵、種水果,一戶月入一萬元就能生活,在平地連五萬元都養不活一家人」,這的確是事實,筆者認為,大學開課遠水救不了近火,眼前該做的是,由學者、教授協助政府,盡速制定兼具部落生計和環境生態的政策。
興建永久屋有必要,但若原地重建,需考量地質是否安全,是否仍能承受可能破壞水土保持的農業,建議政府,應強制執行「不得從事與破壞水土保持有關的行為」,但也須規畫替代方案,在不影響水土保持前提下,輔導災民轉耕或發展觀光。
潘子勛(高縣鳳山/文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