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羅熙珍大樹報導】通度寺二十七年前與佛光山締結兄弟寺,彼此互動頻繁。昨日在百名南韓靈鷲山通度寺法師、信徒護送與千餘名台灣佛光山法師、信徒夾道迎請下,通度寺住持頂宇法師將佛陀遺物「金襴袈裟」贈予佛光山,佛光山住持心培和尚則以佛光山珍藏緬甸文貝葉經,回贈通度寺。(人間社記者陳碧雲攝)

「感謝通度寺的用心,佛光山將盡全力保護、典藏這件難得的佛陀金襴袈裟,讓眾生得利。」心培和尚在「恭迎韓國通度寺佛陀金襴袈裟儀式」中表示,佛陀金襴袈裟是佛陀遺物,見袈裟如同見佛陀,袈裟未來將供奉在佛陀紀念館,讓全世界佛教徒在瞻仰佛陀遺物時,同時提醒自己要學習佛陀的慈悲。
創建通度寺的開山祖師慈藏律師,於唐貞觀十年(西元六三六年)到中國五台山參學時,夢到文殊菩薩對他說多首偈語,醒來後,一直在思考偈語內容與涵意,卻百思不得其解,此時出現一位法師,不但對慈藏律師解說偈語,並送他佛陀舍利、缽及袈裟,後來慈藏律師便帶這些佛陀遺物回祖國,並供奉在通度寺內,通度寺因此被稱為「佛寶寺」。

頂宇法師非常推崇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自二年前陞座後,便一直思考要送什麼禮物給星雲大師?頂宇法師昨日笑著說:「只有將佛陀金襴袈裟送給大師及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珍藏,才能表達我對星雲大師的崇敬。」(人間社記者陳碧雲攝)
佛光山為表謝意,以貝葉經回贈。心培和尚表示,此貝葉經是信徒在佛光山開山之際捐贈,並強調佛陀時代尚未發明紙張,所以選擇在質地柔軟、強韌耐久的貝多羅樹葉上書寫佛經,故稱為「貝葉經」。據南傳《島史》記載,西元前一世紀時,印度比丘首先把巴利文的經典書寫於貝葉上,以保存聖典。後隨著佛教傳播,貝葉經也在斯里蘭卡、緬甸、泰國、中國雲南、新疆、西藏等地區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