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語法句經】{34}心存慚愧方為師徒

本覺法師 |2009.09.10
1237觀看次
字級



 (圖/李鎬信)

「第一將自己,安置於正道,然後教他人,賢者始無過。」

———《法句經》



禮敬佛陀時,常稱頌「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三界」指的是:受欲望所奴役而度日的眾生世界、被肉體本能驅使而生活的眾生世界、擺脫欲望與本能而在思維的世界裡生活的眾生世界。「導師」則是善於將三界裡的所有眾生引入正途。「四生」為四種生命現象:像人一樣從母胎而生、像鳥一般從卵殼而生、如蚯蚓或蚊子等在潮濕之處出生,及像蝴蝶或蟬於蛹中所生。對待一切生命現象,佛陀扮演仁慈父親角色,故稱「四生慈父」。

做為導師後,佛陀所做第一件事便是保護眾生。身為導師,首先要以慈悲端正自身,此乃第一戒律。要成為他人導師,須擁有引導人們走上正直道路的敏銳能力,也須有慈父般胸懷,用慈悲來包容一切眾生。為人師表,意味須先從多方面檢討自身。

此外,身為導師還得具備五種法,包括正確信心、對他人慚愧之心、常反躬自省、精進不懈及過人記憶力。同時,弟子在面對導師時也必須嚴守五種法度,才算是弟子,即對他人生起慚愧之心、反躬自省並心生懺悔、謹遵師教、嚴守威儀、追隨導師且態度恭敬。

重要的是對他人、對自己都得從內心深處生起慚愧之意。慚愧之心是邁向一切善法的開端,若不懂得自我反省、心生懺悔並感到慚愧,則導師與弟子皆無教授他人或受教於人的資格。

《華嚴經》中常見「慚愧莊嚴」之說,其意為「對內外一切心生慚愧,反躬自省,並以此莊嚴自身。」今日的我們習慣於掩飾自己過錯,指責別人缺陷、揭人瘡疤。然而,「慚愧莊嚴」所要求的卻是與此相反。深入觀察自我,反省自己缺陷與錯誤,並生起慚愧之心,如此方能擁有真正師德,如此才能具備弟子謙恭行事的資格。批評別人是非對錯之前,必須毫不猶豫地把對外的認識方向轉向自己,為什麼要如此做呢?因為我們害怕與「慚愧莊嚴」擦肩而過。

「深觀能禮所禮,皆從真性緣起,深信感應不虛,影響相從。」正如影子按照原本樣子顯現、回音根據本來的聲音回響一樣,樣子不端正,就不能要求影子顯得正直;聲音不夠勻稱,無法期待回音平均地震響四方。當禮敬之心真實不虛時,佛陀的感應加被亦不落空。細細咀嚼其中含義,並將此真理銘記在心 :端正一切,由我開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