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品弟子位的修持,已介紹隨喜品、讀誦品、說法品,繼續說明「兼行六度與正行六度」。
兼行六度
《法華經》中說:「何況有人,能受持是經,兼行布施等六度,其功德最為殊勝,無量無邊,譬如虛空,至一切種智。」今借修行五悔,兼修六度;以福德力故,以助理觀,倍加增明。名「第四兼行六度品」也。
正行六度
《法華經》說:「能為他人種種解說,清淨持戒,忍辱無瞋,志念堅固,常好坐禪(得諸深定),精進勇猛(攝諸善法),利根智慧,當知是人已趣道場,接近三藐三菩提。」能以此心,修行五悔,正修六度,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觀心無所障礙,比前行更為殊勝,不可比喻,名「第五正行六度品」。
總結
這五品弟子位,圓伏五住煩惱,是尚未斷見思惑的外凡位,與別教的十信位相同。以下,從陰、界、入,說明其次位。
所謂黑的陰界入,即三惡道位;白的陰界入,即三善道位;善方便的陰界入,即小乘的相似位;無漏的陰界入,即二乘真位;變異的陰界入,即五種人位(注{1});色、受、想、行、識陰界入,皆法性空,即是佛位。
又,此五品位,既圓悟佛性,依教修觀,對治煩惱習氣,了知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一切諸法,無非佛法,一切眾生,皆當作佛。既轉入更光明清淨的境地,豁然頓入聞慧,通達無滯,信心堅固,即「信心」也。如此次第,念、進、慧、定、陀羅尼、戒、護、迴向、願等十信具足,名「六根清淨」相似之位,能使四住(注{2})的煩惱惑盡除。於十信最後一心,破一分無明,證一分三德,即入初住,而證法身,是為法身大士。
《仁王般若經》說:「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別三界苦輪海。」即是此意。進入初住,破無明、見佛性。《華嚴經》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真實之性,不由他悟。」如是次第的四十二位,究竟妙覺,階位歷歷分明,是名「知次位」。(知次位竟)
注{1}:1.五種人位:果地的聲聞、緣覺,及通、別、圓三教的斷惑菩薩。
注{2}:四住:(一)見一切住地,乃三界之見惑;(二)欲愛住地,乃欲界之思惑也。(三)色愛住地,乃色界之思惑也。(四)有愛住地,乃無色界之思惑也。圓初信斷見惑、七信斷思惑。(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