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莫拉克颱風重創台灣已滿一個月,明天是「世界自殺防治日」,精神科醫師指出,災後一個月至半年,是災民出現創傷後症候群併發憂鬱症,進而自殺的高峰期,主要救援資源開始撤出,各方關注減少,貸款、失業現實問題浮現,政府應小心防範。
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賴德仁指出,根據醫界研究,當暴露於壓力事件下,難免有部分民眾出現所謂「壓力後創傷症候群」(PTSD),特別是過去有創傷經驗、親人死亡、教育程度低及身心狀況不佳者,會因此出現焦慮、憂鬱、失眠及無助感,甚至有五六成因此併發憂鬱症,甚至酗酒及物質濫用更為嚴重。
花蓮玉里榮民醫院副院長林知遠表示,大多數災民及救災人員的急性壓力反應,會在一至二周內獲得改善,但如果出現極度激動不安、焦慮恐慌,甚至精神患疾,對自己及他人有危險時,則需考慮藥物治療及轉介。
奇美醫學中心精神科主治醫師謝光煬指出,若有找不出病因的心悸、胸悶、頭痛、呼吸不順等症狀時,可尋求精神科醫師協助。抗憂鬱劑是治療焦慮的首選藥物,搭配鎮靜劑的短期使用可明顯改善症狀。但長期來說,精神科門診進行的「認知行為治療」,可針對不適當的想法和做法做矯正,協助患者養成較佳的紓壓方式。
董氏基金會執行姚思遠則呼籲,災後心理重建工作須持續投入,希望招募大專學生擔心志工,定期前往災區協助災民度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