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辛樂克颱風登陸台灣,夾帶的狂風暴雨讓位在台十三線、跨大甲溪的后豐大橋應聲而斷,造成多條人命喪生、震驚社會!沒想到今年八月襲台的莫拉克颱風讓斷橋災情更加雪上加霜,共有一百三十多座大大小小的橋梁斷裂毀壞,讓長年來的危橋問題再度浮上檯面,大家都想知道為何「每逢颱風橋必斷」,這樣的惡性循環究竟何時才能結束?
一場百年大水,不僅沖毀許多災民安身立命的家,更暴露出橋梁結構的有待加強!很多災民無法理解為何看起來「固若金湯」的橋梁會如此不堪一擊、說斷就斷。
事實上,台灣橋梁密度之高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從南到北,全台大大小小的橋梁就有將近兩萬七千多座,其中有三、四百座是長達一百公尺以上、橋齡逾三十年的「資深橋梁」,相關單位應該更重視橋梁結構安全問題,才能避免橋梁一斷再斷。
滾滾洪水是斷橋致命傷
「滾滾洪水的不斷沖刷是這次斷橋的主要致命傷」,中央大學前橋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現任土木系教授王仲宇一語點出斷橋主因。以這次莫拉克颱風的斷橋為例,多數是因為劇烈水流一直沖刷橋基而讓橋基、橋墩流失毀壞,只要其中有一個橋墩垮了,就會引發「骨牌效應」,導致整座橋梁因為撐不住而斷裂。
王仲宇表示,造成橋梁毀壞的危險因子包括「颱風」、「地震」、「水流沖刷」,此外,像是橋梁老化、水文改變、砂石開採過度、建橋地點不當也是不可忽略的斷橋成因。他指出,台灣大多是跨河橋,一旦降雨過大過急,就易導致溪水暴漲,滾滾水流不斷沖刷橋墩,增加斷橋危機;而九二一大地震則讓山林土石出現鬆動情況,以致於每當颱風豪雨來襲,就易引發土石流,當強大水流夾帶土石、浮木不斷沖刷橋墩時,就易導致橋基被淘空。有鑑於此,為避免橋梁因為強震就倒塌,從九二一地震後所興建的橋梁也都加強了土木結構耐震度、降低劇烈搖晃帶來的影響。
橋梁是有壽命的
「橋梁也是有壽命的,世界上沒有一座橋可以萬年不壞,」專研土木結構力學的逢甲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李秉乾表示,當橋梁本身沒有遭遇過嚴重土石流或是地震侵襲時,正常情況使用下,一座混擬土搭建的橋大約是五十年壽命,隨著年紀愈長,「抵抗力」也會愈弱,尤其這次百年罕見的滔滔大水更讓很多「上了年紀」的老橋梁都無力招架,當橋梁位處於易受水流沖刷的地理環境時,更需加強橋基的結構安全性、增加橋梁抵禦大水沖刷的能力。他強調,政府有必要針對國內大小橋梁進行一次徹底安全檢查,讓該補強的補強、該重建的重建,才不會讓斷橋的戲碼伴隨大雨一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