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醫學的密碼--由公共衛生角度談天然災害應變措施(下)

陳國東(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所長) |2009.09.04
1184觀看次
字級






天災發生後,災區一定要盡速清理,以避免傳染病疫情發生。劉星君攝



災難發生後,我們常會有以下迷思:1.需要外來醫療人員(事實上在災難發生的第一時間,還是當地人自行的救援最有效果)。2.需要國際的救援(事實上外來的人員,對當地不熟悉,提供的協助不見得符合當地的需求)。總而言之,救災工作仍是從當地做起,過度寄望外來的救援,是不切實際。這階段的工作是:

1.救災活動應有組織、系統的進行。所有救災活動應與政府單位合作進行,要不然,個人或民間組織進入災區後很難克服交通、通訊等問題,難以獨立完成救災工作。個人若貿然前往,有時不但幫不了忙,反成為救災工作的負擔。中央與地方也要縝密思考如何分責,如何執行,讓救災工作明確而機動。

2.快速進行災區需求評估。災難發生後,衛生工作人員應盡快進行流行病學評估,以了解災難嚴重程度、健康照顧設施損害程度、存活者對健康照顧的需求,與公共健康有關的設施損失程度,如電力、飲水、地方醫療衛生人力的分布狀況等,以找出當地急切需求是什麼,以及決定救援的先後次序。美國發生天然災難時,美國疾病管制局訓練的流行病學專業人員就是擔負這種工作,發揮相當重要的功能。台灣也仿照美國疾病管制局訓練不少這方面專才,在921地震時,可以看到這些人的重要性。

3.快速建立疾病監測系統。自古以來,災難與疫病常連在一塊,所以災難發生後,對於發生傳染病的謠言將不斷發生,造成社會的恐慌。要遏止這謠言的蔓延,最好的方法是有精確的疾病監測資料呈獻給民眾知道事實真相。1999年921地震,中央衛生單位在隔天(9月22日)就成立災後傳染病防治中心,在9月28日就在25個醫療站設立了傳染病監測系統,以收集疫情。有了這系統可以即時的監測災區的疫情,以及提供有關災區對於醫療設施需求資訊。

4.環境衛生的處理包括飲用水、排泄物、蔽護設施(帳篷)。災難除造成立即傷亡外,也會破壞環境衛生。環境衛生的破壞會進而造成傳染病及其他有關疾病的流行。比方引用了汙染的水會造成腹瀉,在擁擠的空間居住容易發生呼吸道疾病的擴散。所以災難發生後,要盡快提供足夠的安全衛生用水,適當的排泄物處理措施,以及恰當的蔽護設施。

5.傳染病的控制。由於災民的大量湧入,環境的改變,公共設施的損失,基層衛生服務的破壞,營養的缺乏等助長了傳染病的流行,比方麻疹、腦膜炎、A型肝炎等。所以對於預防注射,餐飲人員健康,都要密切關注。

6.建立區域聯防機制。災區的衛生設施可能已破壞,衛生工作人員可能過度勞累等,這時需要由其他地區提供人力設備的協助。那麼,究竟要派誰去?如何輪替?要協助那些工作?這些都要做妥適規畫。

7.妥善處理人畜屍體。災難發生時,常會造成人畜的傷亡。這些屍體如果長久暴露於空氣中,未做適當處理,除了引發的臭味對健康有害,也容易發生疫情。屍體處理一般是以深埋或火化為主。1999年馬來西亞曾經發生人豬共通傳染病──立百病毒。動物撲殺後的處理就是相當棘手的問題。所以有關單位應有所規畫,不然發生類似事件時必然手忙腳亂。

8.災民心理健康的輔導。災難發生後,由於每個人感受不同,心理反應也會不同。比方在921地震,曾動用了年輕朋友搬運屍體,沒想到外表身強力壯的年輕人,看到如此多的屍體,心理難以承受這壓力,必須接受心理輔導方得以回復正常。因此,心理輔導措施得規劃是災後不可忽視的工作。(全文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