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委日前質疑許多技職院校學生連「二分之一+三分之一」都不會,技職教育明顯被邊緣化甚至放棄,教育部長杜正勝承諾,除了擴大推動國中技藝班教育,並將編列兩億元延伸補助「高中職技能班」。
推動技職教育原本就是為在國中階段時,英數理學科學習落後者,開啟另一片天,著重於「技術」的傳授;而學生會選擇技職教育,也認為可以擺脫煩人的英數理,習得一技之長。
可是受「文憑至上」的社會風氣影響,學生升高職後,家長及師長、學校總期待孩子能更上一層樓,以升技術學院為目標,因此到校外補習者比比皆是;另有一些連正常課程都嚴重落後的學生,卻要上微積分,只好輟學,連技術也無法習得。這些技職學校學生大概就是立委口中的「中下段學生」,他們打從國中起,就不是學習適應力優良或主動學習者,升上技術學院後成績低落可以預期。
筆者的學生中,有精通電腦,但國文常考二、三十分者;有擅長烹飪,國中未畢業就拿到丙級執照,英語、數學一竅不通者。他們升上私立高職後,都因學科跟不上,念了幾個月就輟學。
他們做了幾年事,前者發現學歷重要,再考回原校夜間部認真念書,成績進步神速;後者到大都市闖天下,驚覺英文程度及管理行銷知識不足,上補習班上課,投資的時間、精力用在自己的興趣及生活需要,快樂的不得了,文憑一點都不重要。
所以筆者認為,技職教育的問題並非花大錢就能解決,而是課程設計是否符合學生興趣與需求,及師長、家長及學校不要把學生升技術學院當主要目標。學歷不等於能力,擁有個別領域專長的「達人」,從成果、工作中獲得肯定與自信,不用外在的推動,他們就會自己把自己推往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