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醫學的密碼--由公共衛生角度談天然災害應變措施(上)

陳國東(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所長)/文‧葉英豪/攝 |2009.08.28
868觀看次
字級




平日就應做好防災與救災的演練,才能避免災難發生時亂了陣腳。葉英豪攝

 
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侵台,氣象報告是個中度颱風,沒想到在連續豪雨,累積雨量高達3000毫米,造成南台灣數百人死亡,數萬人生活受到影響。這次風災造成的災難不能說不大,但與1999年9月21日集集大地震,造成2347人死亡,約9萬棟建築受損,至少10萬人生活受到影響相比較,似乎這次風災並不是台灣歷年來天然災害中最大的。然而這次風災發生以來,救災工作一直被民眾詬病,責備之聲不絕於耳。雖然地震與風災危害的過程稍有不同,不禁我們要問,既有以往的經驗,救災工作為何仍是一片混亂?現在以公衛的觀點,將以往台灣地區的防災經驗及防災原則提供讀者參考。

一、天然災害發生前

1.在平時就應做好風險分析:平時多做準備是預防災害最有效的方法。在平時衛生機構就要未雨綢繆,評估地震、水災等天然災害發生時可能造成多少生命財產損失?公路、電話線路、交通可能遭到多少破壞?供水系統、下水道、能源供應系統中斷的後果?多少人可能會無家可歸?多少人可能傷亡?需要那些醫療照顧?需要多少食物?衛生機構應蒐集國內外資料,分析過去曾發生事件的特性、原因、頻率、分布及防災效果的評估,以預測未來發生的機率及找出有效的防災策略。

2.演練各種緊急準備措施:各種不同的天然災害,可能造成不同的後果。衛生機構在未發生災難時,就應模擬各種可能狀況,演練緊急救災措施。平時不做好應變演練,災難發生時,整個體系將群龍無首,不知所措。記得當年921大地震發生時,因基地台倒塌而無法通訊,在台北的衛生機構得不到災區信息,影響到救災的行動。痛定思痛,災後衛生機構曾不斷模擬演練,終於想到辦法在各衛生所設置衛星通訊設施,以備災難發生,能即時與災區連絡,了解災情。目前通訊科技日新月異,如果用心的話,應會找到更好的替代方法,那麼這次88風災就不會又重蹈無法通訊的困擾。

3. 教育民眾:多一分知識,將少一份傷亡。無知常是造成民眾生命財產損失的重要原因。平時就應教授各種災難的知識以及自我保護措施。日本地震多,所以政府用心設計模擬各種地震災難,讓小孩,成人均能親自體會其情境,及教導其自我防護的方法。

4.工作人員的訓練:人員素質是計畫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徒有好的計畫,沒有事當人員也不足以完成工作。因此,工作人員的定期訓練是有效防災救災不可或缺的工作。每種災難造成的疾病發生率及死亡率不同,ㄧ般而言,地震發生過程短,但會造成很多立即死亡,及嚴重的受傷人數;而風災相對的造成傷亡數可能較少,不過發生過程可能較長會造成較多財產損失。因此工作人員在處理不同災難的救災作業時方法將有所不同,這就需要事先教導工作人員,才不會在災難發生時手忙腳亂。

下篇將繼續從災難發生後,來談天然災害的公共環境衛生相關應變措施。

(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