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流感疫情擴大,死亡病例增加到五人,令人震驚的是,年輕的大學生、四十四歲婦女從發病到死亡,只有短短七天,其間還投予「克流感」,卻仍藥石罔效。

究竟是用藥時機太晚,抑或病毒已出現抗藥性,尚待確認,但無論如何,這是一個嚴峻的警訊,儘管醫療科技發達,但病毒變幻莫測,防不勝防,面對世紀之敵,全民務必戒慎恐懼。
早在今年一月,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就已發出警告,美國季節性最常見的流行性感冒病毒,對最常用的抗病毒藥「克流感」有抗藥性;我國衛生署疾管局亦表示,台灣H1N1病毒對「克流感」的抗藥性,也高達百分之三十六,歐洲情況更是嚴重,可見H1N1病毒的抗藥性,早在專家預料中。
秋冬季節將到,若專家預測應驗,新流感舖天蓋地席捲,台灣地小人稠,群聚感染無可避免,若疫情失控,後果不堪設想。「克流感」曾經被寄予厚望,甚至過度相信其療效,而被放寬使用規範,無視庫存量是否足以應付,如今證實非萬靈丹,抗藥性和副作用,皆存在某種程度的風險,所以快速篩檢劑切忌失靈,投藥時間點要拿捏得當,避免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相較之下,被認為最具預防效力的疫苗注射,備受矚目,在幾家外國藥廠供不應求下,只能靠本土生技廠獨撐大局,擔當「保國衛民」的重責大任,然而,生產的疫苗預估最快也要到十一月才能接種,緩不濟急,更何況國產疫苗品質一直受質疑,連醫療專家都覺得沒信心,屆時誰要扮演第一個「挨打」的角色,還是民眾只能別無選擇的默默接受?
預防重於治療,雖是老生常談,但在克流感與疫苗皆充滿不確定因素下,特別具有意義。六年前,台灣遭受SARS肆虐,疫情後期民眾高度自動配合的「自主健康管理」,對減輕傷害有一定的作用。
再過幾天中小學就要開學,學生作息緊密相依,病毒的散播既猛且快,群聚感染一觸即發,不容小覷,量體溫、勤洗手、戴口罩等,似乎已成對付疫情的例行公事,只是,如果新流感在還沒發燒就具傳染力,那麼量體溫就有盲點;如果小孩子口罩戴得「離離落落」,病毒就有機可乘;手洗得不乾不淨,衛生習慣不好,鐵定會生病。所以老師的警覺最重要,班上有學生不對勁,應該立即做必要的處置。
社區活動在疫情升高時,應該喊停,個人身體出現不適症狀,就當個不趴趴走的宅男(女),或許能自保且免於波及他人。
特別要提的是,衛生署應該下令,凡進入醫療院所,不論病患、家屬,都必須配戴口罩,畢竟那是病菌最多、最活躍的地方,避免自己感染,就能降低傳染給別人機會。
神農(台南市/醫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