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周提到的創傷程度的評估與緊急處遇之介入,也與「個人在有意或無意間,在個人內在所進行之心靈轉化歷程」(也就是由向外在尋求支持與依賴之世俗兩性價值觀,轉向依靠自己而自恃的獨立價值觀)。
由於大部分人對喪偶者的同情及支持,常常是同情心的激發,因此一時之間的金錢協助或關係易得;長時間的接納或支援不易;也使大部分人的復原之路;常常須走向堅強的漫漫長途!
如何在這個苦杯獨飲的過程中,覺察自己之需要、平衡個人之能量,以及尋求外在可得之協助,都是自我或他人輔導過程中之重要議題。但也正因此「為什麼是我?」的疑問,將是第一個要處理的問題。建議有心的工作者,特別是宗教系統的工作者,能好好發展出一些適當可用的解說或處理原則,供大家參考。
作者聽過的說法包括:「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發生在你身上,但這實在是太難的一個功課!」之類同理的說法,不失為一種可能的開始之道;千萬不要像某些媒體主持人的問法:你很難過嗎
?很痛心嗎?你的感覺是什麼?挖開疤卻不能幫上忙—決不是專業之道。
悲傷,誠如經歷過的人所體會的,是走向靈性成長的不二之門。因為它讓人是如此錯愕;如此的不可置信的「世界在自己面前崩落!」偏偏不是別人卻是我!
如此的沒有道理可講而且還改變不了!一連串的「天問」全是經歷過的人之寫照。
但,只要你曾經走過,你就會同意:它是靈性的焠金爐,是生命品質的黃金卡!要注意的是:當我們已經到了對岸時,不要忘了自己當時的憂鬱憤怒與無望,那麼,你就是一位有資格助人的度者了!(完)
(作者為南華大學生死系教授 何長珠)
註:如須獲得更多有關悲傷輔導之資料,歡迎點閱南華大學生死所網頁www.nhu.edu.tw/下之台灣生死輔導學會之「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