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種樹少砍伐是水土保持不二法門。陳紹聖攝
「人要定期做健康檢查,國土也一樣,」台灣大學地質系教授陳宏宇表示,長年以來,台灣為了拚經濟不斷向自然生態「借」資源,現在該是我們「還」的時候了。
陳宏宇強調,政府與民間應該合力建立「國土監測」機制,結合水土保持、地質、水利等專家學者之力,一起來為長年「打壞身體」的台灣國土好好做一次健康檢查,把該補的補回來。
陳宏宇強調,自然生態是一年四季都在變化的歷程,台灣的地質與水文也一樣,我們不能一直拿十幾年前的「老資料」來衡量現今的國土變化,很多東西早已「滄海桑田、景物已非」。他強調國土監測是刻不容緩的工作,在莫拉克颱風過後更要馬上做、不能再拖延。
對此,游繁結亦心有戚戚焉。他表示,我們不只要對國土進行「健檢」,更要「復育」,真正做到「還地於林、還道於河」,才能防患於未然。對大地來說,森林就是最天然的水庫,有助於涵養水源強化土質,大家應多造林、少砍伐,才能做好基本的水土保持,避免災情一再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