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員學者從政 思考模式、做事風格相同 同質性高 反形成閉塞 須有「雜音」
國策顧問、台大哲學系教授林火旺日前在政論節目,披露行政院長劉兆玄在風災期間去染(理)髮、行政院秘書長薛香川去飯店聚餐等,引發社會關注,他昨天請辭國策顧問,說卸任後就沒有包袱,能用自由身批評馬政府的施政。
林火旺請辭是否受到官方壓力,不得而知,但林火旺說,有人批評他身為國策顧問不應公開批評政府,如果要罵也應該私下罵,由此可見,即使沒有政府施壓,至少在國民黨內或行政體系內,有人對他的言行不滿,逼得他掛冠求去,顯示仍有人沒有察納雅言、接受批評的胸襟。
林火旺認為「我是政府的國策顧問,政府官員有人做得不對當然要講,我又不是國民黨的國策顧問」,但林火旺不妨想想,是不是可以學習台中市長胡志強,胡市長常常自稱是黨內、政府體制內的「烏鴉」,有(好的施政)則嘉勉、無(好的施政)則砲轟,認為這樣才是正面作為。
林火旺說的也沒錯,卸下國策顧問一職後,批評時政的確沒有包袱,但如果一定要是「自由身」才能批評政府,則政府內部是不是就沒有「烏鴉」,就變成一言堂了,這樣對政府好嗎?
輿論批評馬政府官員的「同質性」太高,學者從政,學問毋庸置疑,但缺乏實際經驗,難以因應緊急變故,以致判斷、行動延誤,而且都是同樣的思考模式、做事風格,「同質性」固然有大家默契夠、溝通無礙,可以齊心協力施政的好處,但缺點是,沒有多元的思考,沒有不一樣的聲音,可能形成閉塞體系,聽不見外面的批評,甚至認為不同的意見是雜音。
總統府發言人王郁琦說尊重林火旺的決定,並感謝他在這段時間的協助與建言,希望這是誠意的回應,因為感謝林火旺的建言,是有聽進「烏鴉」的「雜音」,若府院真的認為如此,就應該在內閣改組時納入幾隻「烏鴉」。
陳嘉明(苗栗市/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