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中研院與台大醫院合作,首度揭露人類胃部細胞與幽門桿菌的微妙互動關係,發現「岩藻水解酶」酵素扮演的關鍵角色,將有助胃部臨床診斷新依據與治療標的,這項突破性成果,獲刊在國際重要的《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
幽門螺旋桿菌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第一類致癌原,臨床發現,它與胃炎、十二指腸潰瘍與胃癌關係密切。中研院與台大醫院的研究團隊發現,當人類胃部表皮細胞受到細菌感染的刺激,會分泌出特定的一種催化醣類水解的酵素「岩藻醣水解酶」,這個現象特別跟十二指腸潰瘍與胃癌相關,而且被視為對抗幽門螺旋桿菌的有效策略。
不過幽門螺旋桿菌也發展出反制方法,把「岩藻醣水解酶」的水解產物「岩藻醣」當作養分與能量,而且讓病原菌像是裹上一層糖衣,不僅增加對胃部宿主的附著能力,甚至還能偽裝成人類胃壁細胞,躲避攻擊。
中研院生化所研究員林俊宏博士說:「在對抗過程中,幽門螺旋桿菌因跟人類細胞共存約五十萬年以上,有反制措施,你用一個酵素的反應來抑制我的生長,那我乾脆把你反應出來的這個醣吃下去當我的養分,等於是一種反制措施。」
林俊宏說,釐清「岩藻醣水解酶」的關鍵作用後,未來對於胃部疾病像是十二指腸、胃癌的診斷上,是一個新的標的,此外,這個發現與酵素相關,將來如果能研發出小分子藥物,阻斷酵素作用,以阻礙幽門桿菌感染,對診斷與治療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