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會報告 建設衝擊環境、成本過高 不易管理與評估 應優先實施其他方案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正當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是否釀巨災引起關切之際,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二十日也發表報告說,世上大型越域引水工程往往缺乏足夠的評估與檢視,常造成環境等多方面衝擊。
這篇在瑞典斯德哥爾摩「世界水周」(World Water Week)發布的研究報告,包含全球七個案例,其中更直指希臘阿徹魯斯河(Acheloos River)和中國「南水北調」西段工程,已有破壞脆弱地形造成山崩之虞。但這份報告所提到的案例中並未提及台灣。
大興水利抗暖 後遺症嚇人
報告說,氣候變遷使原有水文系統不穩定,許多政府因而寄望以大型水利建設來儲水或調水。但也因為氣候變遷的效應難以預料,這代表大型建設需要更仔細的評估。
越域引水對環境造成的衝擊,包括擾亂水文、影響動植物生態、導致海岸地帶鹽化,並使地下水水位下降等。同時,許多工程不公開透明、缺乏適當治理、須遷移大量居民,整體計畫也未與受影響民眾諮商。
從低風險做起 選項有很多
這份報告並非完全反對跨越流域引水,但它強調各國應優先實施其他方案,把「高成本、高風險」的越域引水工程當成最後選項。
其它還可優先實施的方案,在需求面包括:降低用水需求、污水回收再利用、評估調整土地利用和產業發展;在供給面則依序為:提供「虛擬水」交易、地區性補充供水,以及在缺水海岸地帶進行海水淡化工程。
永續原則為上 利用虛擬水
所謂「虛擬水」交易,指農工產品在製程中不同階段、不同地點所使用到的水也算在內;因此貨品進出口可以視為某些水量的進出口,只是這不是真的把水引過來運過去。
基於這個概念,WWF德國分部淡水計畫主任蓋格表示,「從較溼潤地區進口多餘糧食,比把水引進較乾燥地區種植糧食來得有道理。」
報告說,任何新的越域引水計畫都必須符合環境永續的原則,完整評估需求及選項,詳盡分析成本效益和風險,考量所有潛在的環境、社會與經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