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聽障奧運即將揭幕,由於高雄世運舉辦成功,自然帶給聽奧壓力,個人對聽奧提出一些意見,供主辦單位參考。
首先是所謂「奧會模式」的突破。高雄世運簽約承辦之初,在我國代表團旗、歌、名稱的使用方面,是較「奧會模式」更不利的「名古屋決議文」為條件,不過高雄世運會組織委員會鍥而不捨,多次與世界運動會總會溝通,加上中華奧會協助,及對岸釋出善意下,讓高雄世運出現元首進場、國旗,規格優於預期;聽障奧運是否也能突破「奧會模式」對我國參賽使用名稱、旗、歌等限制,亟須積極溝通。
其次,新流感肆虐,而聽奧參賽國家、人數眾多,如何加強防疫管制,及降低群聚感染的可能性,衛生主管機關必須妥善規畫。
另外,聽奧宣傳的焦點仍著重展演活動,多數民眾對聽奧的印象,遠不如配套藝文活動及藝人動態,顯然聽奧的宣導焦點有必要回歸聽奧弱勢關懷、人文與公益的精神。
而且,據調查只有三成的台北市民願意參與聽奧,如何藉由公益、人文關懷的宣導,激發市民參與的熱情,並為台北市營造尊重、關懷弱勢氛圍,亦是籌備當局的挑戰。
最後,為了聽奧選手的安全,除了各場館須有足夠的防護措施,比賽及生活起居的燈號、閃光、旗幟等,也務必要符合選手的需要。
曾慧青(台北市/研究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