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閎綜合外電報導】中國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石勁松,受甘肅省炳靈寺委託,自去年十一月開始,對炳靈寺千年大佛進行病害調查,近日已完成診斷工作,並提交詳細報告,作為保護維修的科學依據。
石勁松表示,炳靈寺唐代彌勒大佛的病害已查明,主要有頭部和身部的鳥糞汙染、彩繪層脫落、泥層開裂和石胎剝離等;之後將根據病害調查報告,編制保護修復方案,對大佛實施全方位保護。
炳靈寺石窟位於甘肅省永靖縣,石窟彌勒大佛,高二十七公尺,始建於唐代(西元七三一年),是該石窟最大佛像,原有佛閣,清末被毀,上世紀中期曾做過簡單維修。因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整體結構與材料顯現不同程度的損壞。
炳靈寺石窟由上寺、下寺、洞溝三部分組成,現存窟龕一百八十餘個,石雕與泥塑造像近八百尊,佛塔五十餘座,壁畫約九百平方公尺,分布在大寺溝西岸長約二百公尺,高六十公尺的崖面上,在中國石窟建造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名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炳靈寺石窟現存早期重要的第一六九窟,為一天然大洞穴,窟記載西秦時的造像和壁畫。造像有第六號龕的一佛二菩薩,龕側墨書題記有「建弘元年歲在玄枵三月二十四日造」,即西元四二○年,為中國石窟紀年題記最早者。題記下方繪有數排供養人,其中有當時高僧曇摩毗和道融的供養像。
十七號龕僅存的菩薩及龕下部的半跏菩薩思惟像等,形象古樸,為早期造像中的精品。二十三號龕並列五尊禪定坐佛,則顯示受西域造像藝術影響。該窟的西秦壁畫題材內容十分豐富,有說法圖、維摩詰變、無量壽佛、釋迦多寶佛、彌勒菩薩及十方佛、千佛、飛天、伎樂、供養人等,畫風質樸,粗獷。
唐代窟龕多建在下寺,且多精美的雕塑作品,如第六十四號龕的一佛二菩薩二天王,為中國石窟造像之佳作,第四十九至五十八龕的阿彌陀佛坐像和二菩薩或單身觀音菩薩立像等,造型概括,線條簡潔,表現了人物的肌肉及衣褶的變化,第三窟的石雕中心方塔為重要的建築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