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林海音書信 閱讀近代文學史

詹于潁 |2009.08.10
1953觀看次
字級

【記者詹于潁台南報導】在林海音遺物捐贈國家台灣文學館後,為讓民眾有機會一窺其生活面貌,台文館即日起至明年三月一日,舉辦「穿越林間聽海音─林海音文學特展」,將林海音的生平、作品與信件、相片等文物,做一詳盡的紀錄展出。

當時唯一女副刊主編

林海音本名林含英,原籍苗栗,一九一八年生於日本大阪,五歲時遷居北京,畢業於北平世界新聞專科學校。十九歲時擔任世界日報記者,成為當時北京第一位女記者,並因此結識丈夫─報社編輯夏承楹(筆名何凡)。

一九四八年,她帶著一家大小從北京「回到台灣」。而後獲聘為《聯合報》副刊主編,任職十年內對台灣文壇有極深遠影響,也成為當時唯一一位女性副刊主編。後來再創辦《純文學》月刊及「純文學」出版社,前後共出版六十二期月刊、四百多本書籍,引進翻譯作品。出版社持續了二十七個年頭,直到一九九五年她七十七歲高齡,才結束營業。

以《城南舊事》膾炙人口

純文學概念由林海音最先提出,提倡不含政治及商業目的地創作文學。而其創作也實踐此理念,以散文、小說為主,還有兒童文學,到晚年都寫作不輟,尤以《城南舊事》一書膾炙人口,是一部追憶童年往事的經典。

被文壇尊稱一聲「林先生」的林海音,在所有台灣文學史書籍提到她時,都會寫著:「提拔眾多新銳作家」、「是光復後相當重要的台灣文學領導人物」。知名作家鄭清文就曾說:「如果沒有林海音,台灣文學的發展會慢十年。」也有人尊稱她為「台灣新文學之母」。

發掘黃春明等新銳作家

不過,光看這些文字,可能讓人感受不出什麼叫「扶植後進的重要貢獻」。在林海音擔任副刊主編時,台灣正處於戒嚴時期,政治風暴籠罩文壇,而林海音掌握媒體發表園地,錄取文章不分省籍、不問背景,發掘了許多創作人才,最著名的例子當屬作家黃春明。她並鼓勵停筆多年的日據時期作家重新寫作,如楊逵、鍾肇政等,扶植本土文學的發展。

從聯副到純文學出版社,林海音與台灣文壇發展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加上熱情的性格,經常親自下廚宴請文友,因此文壇將她家客廳戲稱為「半個台灣文壇」,可以看出當時她的影響力。

林海音兒子作家夏祖焯(筆名夏烈)曾這樣形容他的母親:「她是個有膽有識、敢做敢當的人,雖然不是政治家,但是她做到只求付出,不論回報。」

就創作來看,在一個高壓年代,林海音不追隨主流、不寫反共文藝,堅持純文學道路;在編輯角色方面,她有耐心、更有膽識,提拔新銳,為台灣文學發展撒下重要種子。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