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關於漢字簡、正體的爭議頗多,筆者看到一則網路新聞,有南韓學者指出,學習中文正體字對韓國文化傳承的影響,認為正體漢字不論現在、將來都是理解韓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因素,所以呼籲南韓政府必須實施適合國情的正體漢字教育。
連南韓學者都對正體漢字發表見解,並為正體漢字振臂疾呼,目前世界上唯一只使用正體漢字的我國,當然更要表達堅持正體漢字的立場。
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在訪美時也提出對中文正簡體的看法,認為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縮影,將來兩岸如有機會協商,將請中國大陸在印刷上,至少讓兩種字體並行。
不可否認,雖然近年國際社會掀起一股中文簡體字熱潮,但原因是中國大陸的影響力日巨,不過筆者以為,就漢文字的淵源與美學價值,學中文當然還是要學正體字。
漢字經幾千年的演化,其實並沒有所謂的正簡之分,今日之所以會有正體字的說法,完全是因中國大陸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進行了「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兩次文字改革,以「革命」精神創造出方便書寫的「簡體字」,卻也將漢字的美破壞殆盡;正因為有了中國大陸史無前例的簡體字運動,正體漢字便約定俗成的被冠以「繁體字」,久而久之,外國人還以為漢字是分簡正體兩種呢,以文字的淵源和歷史發展而言,不知這種情況是喜還是悲?
台灣印刷品都用正體字,使台灣得以成為全球華文的出版中心,未來在推動漢學和漢字文化上,更應不遺餘力,甚至應該推動將正體漢字登記為世界文化遺產。
南韓學者對正體漢字的呼籲和堅持,或許能給我們啟示,尊重傳統是傳承民族文化,不應讓源遠流長的正體漢字文化中斷或逐漸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