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的誕生
人君無以三寶借人,借人則君失其威……大農、大工、大商謂之三寶……三寶各安其處,民乃不慮……三寶完,則國安。
──《六韜‧六守》
完全讀懂名句
君主不可以將控制三件寶器的權力交到他人手中,(寶器)交付他人,君主就會失去權威……農民、工匠、商人(農業、手工業、商業)就是所謂「三寶」……三寶各得其所、各安其業,老百姓就沒有什麼可以擔憂的了……三項經濟事業完全,國家就安定了。
名句的故事
現今出土最古的《六韜》殘簡,出自山東臨沂(齊國都城),因而推論是齊國人蒐集姜太公傳下來的兵法輯成。
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重用管仲為相,管仲當政後,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最重要的是經濟改革,先富國,再強兵。
首先他提出「本末並重」,一改之前重士輕農工商的社會制度,將國民按士農工商分類、分處,建立起各自的專業化隊伍,各自住在一起,生產在一起。所謂「三其國而五其鄙」,「國」是指首都臨沂城,工、商各三鄉(周制一萬二千五百家為一鄉),士十五鄉;「鄙」是城外農村,分成五「屬」由五位大夫統領,每一「屬」領十縣,一縣領三鄉(城外的鄉有三千戶)。
在此之前,「四民」雜居,士是貴族,農工商是庶民。分住各自的「專業區」之後,農工商的自尊心提高了,生產力也提升了。糧食足、器用足、物質流通,國家富了,人口自然滋長,國防實力也自然強大。《六韜》中出現管仲的制度,證明了這部兵法雖非姜太公原著,但肯定是齊國人輯成。
歷久彌新說名句
管仲的改革,想當然是壓抑了貴族階段的既得利益,但因而成就了齊桓公的霸業。到了戰國時代,秦孝公用商鞅變法,也是提升庶民社會地位,鼓勵人民積極生產、活絡經濟。雖然同樣受到貴族階段排斥,但是就此奠定秦國後來削平六國、統一天下的基礎。商鞅的理念,如《商君書》所說:「強者必治,治者必強。富者必治,治者必富。強者必富,富者必強。」「強必王」──治、富、強、王的邏輯,和管仲是一樣的。也就是先求富國,再求強兵,經濟是國防的後盾,而且「借人則君失其威」。
名句可以這樣用
打仗當然要靠軍隊,但「三軍未動、糧草先行」,「招兵買馬」要錢,「秣馬厲兵」更要錢,所以說「富國而後強兵」,這一切都得靠農業、工業、商業這「三寶」。(商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