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在家長 放下尊嚴面對 早接受刺激學習 能貼近常人生活
前言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寶,但遲緩兒錯過早期療育,生命可能變黑白,許多熱心的個人和團體,幫助遲緩兒父母與時間拔河,希望搶在黃金時間改變遲緩兒命運。本周專題報導慈善機構、基金會及相關人員為遲緩兒所做的努力,讓大眾明白接納他們對遲緩兒有多重要。
注重生活技巧 不是只有治病
社福團體認為:「在確定心智障礙問題前,每一百人中,就有兩人可能是發展遲緩;如果自己的孩子遭逢此難,還會有人拒絕接納他們嗎?何況心智障礙根本不會傳染,也不與精神疾病畫上等號!」
這番話不僅點出發展遲緩的普遍率,也讓人發現,如果父母不承認自己的孩子學習遲緩,又放不下接受早療的尊嚴,覺得給孩子「貼標籤」,將使孩子錯過黃金挽救期,未來的路會走得更為艱辛。
育成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賴光蘭表示,國外研究已證實,接受早期療育一年,等於發展遲緩的成人十年成長,愈早接受刺激、學習,就能盡量使孩子和正常人一樣生活,例如能自己吃飯。
對於國內早療的近況,她認為,家長不願站出來的確是主要困境,應該有更正確的認知:「發展遲緩是某部分學習緩慢,並不是社會認知的『神經病』。」在醫療院所也搶分早療大餅的同時,她覺得基金會還是比較注重「生活技巧」,不只是治病。
應該回歸社區 不是集中偏僻
另外,內政部補助一戶發展遲緩兒童最高是每月三千元,部分醫院只針對復健做處理,常忽略程度好的兒童。而未來就學的資訊應該如何傳遞,賴光蘭說,基金會附設的早療機構能夠提供完善資訊。
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宗景宜指出,早療中心有些孩子,能力還足夠,經過訓練,就有明顯的進步!相較以往,雖然社會開始願意主動注意早期療育的重要,但是改善空間仍然很大,例如發展遲緩的孩子應該要回歸社區,而不是送到偏僻的地方集中起來。
「如果社會真的能接納這些孩子,給予資源、支持,讓他們像正常人一樣在自家附近上學、就業,那才叫做大同世界。」此外,家長必須考慮孩子的未來,而不是一味顧慮「自己的面子」。
宗景宜還認為,發展遲緩的孩子在一至三歲不一定能被明顯的發現障礙,可是專家一眼就能看出端倪,如果在學齡前及早接受早療服務,孩子們就不是「無可救藥」,不是只能關在家裡,成為錯誤認知的「家醜」。
不願公開曝光 傾向網路分享
現階段早期療育的困境不在政府和民間團體的不重視,而在孩子的家長不願意讓子女曝光,使社會接受度降低、認知也不足。
據心路社福基金會公共事務主任鍾榕榕觀察,家長較傾向於網路論壇、部落格分享養育經驗,較不願意在媒體、鏡頭前曝光,也容易認為「和他們同病相憐的人很多,不需要自己站出來。」
可是就整體來說,她認為應該為孩子的未來做長遠打算,畢竟「孩子都會成長,父母都將老邁」,但是媒體也應該多報導正向新聞,才不會令弱勢團體裹足不前、怕接觸媒體。
建立溝通管道 提供完整資訊
另一方面,在政府委託服務的民間團體感慨家長認知不足、不願意讓子女的療育浮出檯面的情況下,同舟發展中心教學組長吳品琪指出,解決方法就是多在醫院宣導,和社工建立溝通、轉介管道,由醫院社工提供家長資訊,再加上其他學員家長的介紹,就能讓家長接收完整的早療資訊。
整體而言,援救發展遲緩的孩子,不該是醫院和基金會擔憂的,而是孩子的父母,為了孩子好,父母一定要勇敢的承擔事實,早療訓練師也說:「孩子不至於那麼糟,只要有心,不是難題。」
既然早期療育已能為身心障礙者和發展遲緩的孩子帶來有效的成長,民間團體呼籲社會不要「誤解」,把天真、善良,智力在零至十二歲的孩子當傳染病和罪犯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