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佩服一種人,硬是不會對兒女說:「我早就告訴過你…
…。」
天下父母有三種:一種是子女一旦成年,就抽身事外,任他我行我素。
一種是就算子女已經成家立業,還是堅持對他的生活下指導棋,連死了都要在天上做他們的守護靈。
第三種從子女青少年期開始,就跟自己的內心做拉鋸戰,掙扎到底要傳承家風,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傾囊相告,還是讓他自己去踢鐵板,撞到皮破血流,活活受教訓。
那一種比較可取?正如為人子女是無止境的終身學習,當個好父母也是畢生的功課,你對十四歲兒子叮嚀到讓他口服心服,他四十歲時會反駁到你自動閉嘴。兩代互動其實是兩代間的相互啟迪修行,誰都不能自居領導地位。
到書店翻書,發現愈是成功的人,愈愛教訓成年子女,特別是身為富爸爸的成功人士,平常在家時間已經不多,來不及貼近子女進行身教言教,但還是要寫上數十篇家書,鉅細靡遺把叮嚀公諸於世,順便教導其他不知道如何教出成功人物的父母,要怎樣教訓子女。
我翻到這種鉅子的書時,常會不由自主的翻得很快,就是想找找看,還有什麼當父母的秘技,夾在書的字裡行間。
說句實在話,老一輩的天命未必就是下一代的天命,有些人幸運,很小就清楚自己的天賦與未來的使命,筆直朝標竿奔去;有人終其一生也找不到這一世所為何來,顛沛流離活得痛苦。一定要子女繼承衣缽固然可能強人所難,但是放任子女徘徊歧路也是罪過,在提倡尊重自由意願的大氛圍下,父母確實難為。
在台灣創立世新大學的老報人成舍我,有三名子女,分居海峽兩岸,都有大貢獻於社會。成嘉玲在台是世新董事長、成露茜是講座教授,而留美學成後選擇去大陸工作的成思危,更成為大陸傑出的經濟學家及管理大師。
成舍我的教育方式非常尊重子女的意願,向來不干涉其政治傾向、專業選擇及婚姻。成思危十二歲生日時,成舍我送他「自強不息」四個字,成思危當時年少不懂內涵,只知努力做好事、讀好書。經過人生起伏歷練,才了解這四字深義,應是「逆境時不沉淪、順境時不懈怠」。他的顛沛人生,就靠這四字出類拔萃。
有時候,簡單的道理、尊重的心態,真的比碎碎念,更能教育下一代活出精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