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賢齊台北報導】年長病人跟醫生形容胸口「ㄗㄚ˙ㄗㄚ˙」(緊緊的)、「ㄅㄚ˙ㄅㄚ˙」(綁綁的),應該在病歷上如何表達?答案都一樣,皆為「Tightness」(緊密),顯示用外文寫病例可能不精確外,也常讓民眾看的霧煞煞。有鑑於此,立委趙麗雲昨日與多位醫師、學者,呼籲推動病歷中文化,衛生署官員則強調要先統一專有名詞與藥品名稱。
新光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洪惠風表示,「ㄗㄚ˙ㄗㄚ˙」、「ㄅㄚ˙ㄅㄚ˙」透露的訊息大不同,前者有一半機會是狹心症,他六年來訓練住院醫師也都用中文病例。洪惠風說,日據時期病例為德文撰寫,後來才改用英文,為何現在不能用中文、閩南語記載病情細節、病人感受。
竹東榮民總醫院副院長高克培指出,不肖醫師用艱澀難懂的外文,製造不實病歷,詐領健保費的事件層出不窮。馬英九告檢察官侯寬仁,製作不實筆錄,不實病歷的問題一樣嚴重,「民眾有權知道他們生了什麼病、吃了什麼藥!」
衛生署醫事處醫事法規科科長周道君回應,如果要推動全面中文病歷,得從醫學教育著手,不能讓下個看病例的醫師看不懂前人的論述,教育部也同意會在九月的全國公私立醫學校院長會議中提出,針對醫師的職前教育、在職訓練等,凝聚改革共識。
高克培認為,只要三年就能逐步建構中文化病歷軟硬體建設,若衛生署未有滿意的動作,將會發動更激烈的舉動。趙麗雲也表示,下個會期將提案修改醫師法、醫療法的相關規定,全面落實病歷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