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高堂堯台北報導】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昨天發表「九十七年國家永續發展指標」計算結果,在六大類別、四十三項發展指標中,與前年(九十六年)相較多呈正面趨勢,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更是過去二十年來首度負成長,但有十一項指標呈負面下滑,以生態層面指標表現最不理想。
永續發展指標系統,計有生態資源、社會壓力、經濟壓力、環境污染、制度回應和都市發展等六大項目,去年以環境層面表現最佳,六項指標皆呈現正面趨勢發展,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減少百分之四點四二、人均量也減少百分之四點七七;環保署長沈世宏表示,這導因於去年金融風暴、油價大漲,他笑稱「似乎經濟變壞,環境就變好」,加上發電、工業和運輸等最主要排碳部門無甚進步,他希望未來經濟和環境二者可以齊頭並進。
與環境密切相關的生態層面指標,卻是表現最差的一環:七項指標中有五項呈現負面趨勢,包括非自然資源生產地面積、天然海岸線長度、耕地總面積、生態敏感地(溼地)和有效水資源比率等都持續下滑,其中天然海岸和耕地都較前一年度減少百分之零點一,天然海岸七十七年時約一千零六十公里,到九十七年只剩約八百五十六公里。
永續會執行長蔡勳雄表示,生態保育工作牽涉因素複雜,有待各部會密切配合以及全民重視,將依此要求各相關單位檢討改善,尋求物質發展與環境永續的雙贏。
蔡勳雄強調,這套指標系統已內化至政府各部門,也是往後永續環境評估、改善的依據;除了環境、經濟和社會等元素,未來還將納入文化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