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誕生
聖王明君則不然,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是在焉,從而舉之;非在焉,從而罰之。是以賢良遂進,而姦邪並退,故一舉而能服諸侯。──〈說疑〉
讀懂名句
聖明的帝王或君主就不是這樣,舉拔人才,對內不避諱自己的親人,對外不嫌棄自己的仇人。有良好的表現就任用,表現得不好就懲罰。所以賢德善良的人都能順利被任用,而違法邪惡的人都黜退。這樣的措施才能使天下諸侯臣服。
名句故事
唐代詩人劉禹錫有一首詩,題為〈金陵懷古〉當中兩句:「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意思是,國家興亡取決於人的因素,山川的險要是不足為恃。人才往往是一個國家興盛的原因,尤其在亂世,更是人才輩出。
三國時代的曹操,也是重視人才的領導者,他曾經向天下發出了驚世駭俗的「求賢令」,提出只要有才能,即使品德不好也沒關係,他說「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
在官渡之戰時,陳琳替袁紹寫了一篇討伐曹操的檄文,文章內容犀利刻薄,當時罹患頭風臥病在床的曹操,讀了檄文之後,嚇出一身冷汗。最後,袁紹父子陣營兵敗之後,陳琳歸順曹操。
曹操一見陳琳便生氣罵出:「你替袁紹寫檄文聲討我的罪狀,罵我就夠了,何必連我的祖父、父親也都罵進來。」
然而,曹操還是賞識陳琳的才幹,沒有加以怪罪,陳琳在曹操的陣營,更是獻策不少。
新說名句
唐朝李世民主政時,創造了太平盛世「貞觀之治」。他特別重視人才,告誡大臣「拔人物不於私黨」要「唯賢是舉,慎擇為先」。
李世民一向不以好惡取才,他說「吾為官擇人,唯才是與。苟或不才,雖親不用;如其有才,雖仇不棄。」強調「致安之本在於得人」、「用善人則國治,用惡人則國亂」。
因此,他選拔官吏,能夠嚴格堅持以才選人、以賢任人的原則,即使是曾經得罪過自己的人,也都能夠破格錄用。
例如:玄武門事變,魏徵原本是太子李建成的心腹,曾為李建成獻策表示要及早殺掉李世民。但是,李世民繼承皇帝大位之後,魏徵不但深為李世民的信任,更成為重要的諫臣。
北宋太宗時舉行科考,當時宰相李昉的兒子李宗諤、副相呂蒙正的弟弟呂蒙亨和鹽鐵使王明的兒子王扶,三人憑實力一路過關斬將,最後廷試也錄取了。
但是當宋太宗看到他們三人的名字時,略思後說:「他們都是權貴子弟,和那些出身寒微的人競爭,並不合適;即使是靠真材實學考取,人們還是會說我對大臣徇私。」於是把他們三人的名字劃掉。
同樣情形則是發生在南宋高宗時,宰相秦檜毫不避諱讓自己的兒子秦熹、孫子秦熉,先後當上狀元。宋高宗卻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我們相信,因為沒有特權徇私,才造就北宋初年的興盛;相反地,南宋開國之初,小人當道,官箴盡蕪,以致積重難反,內憂外患。
(商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