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中央研究院昨天公布醫療保健政策建議書,對國內以全民健保為主軸的醫療政策有些不同看法及建議,希望能重新檢視全民健保,全面提升我國醫療體質,否則未來醫師人力將嚴重失衡,國人若罹患某些重大疾病,恐怕得到東南亞開刀才行。
中研院建議政府應重新檢視健保支付標準,依耗用的資源、時間及相對應的風險等項,計算出合理的支付標準,並盡速建立醫療救濟制度,讓受到醫療處置傷害的病患或家屬,能獲得實質的補償,促進醫病和諧,進而導正日益失衡的醫療人力。
建議書中,中研院認為即使和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我們的健保制度仍是一枝獨秀,滿意度也高,但不容否認的是,還是有不少缺點,有待改進。
中研院提出的六大建議,包括:拉高全民健保層次、建立合理支付制度、增加醫療保健支出、重新檢視健保支付、提升醫學教育及強化民眾參與機制。
其中,中研院認為,源自公、勞及農保時代的醫療訂價策略,雖讓我國健康指標和許多先進國家不相上下,卻也讓醫療人力失衡,愈來愈多醫師選擇收入較高的皮膚科、眼科,至於外科、婦產科及部分內科,則因收入相對較低、投入時間長且風險偏高,人力逐漸不足。
健保局醫管處經理蔡淑玲昨天指出,外界長期認為外科、婦產科、小兒科的給付偏低,導致這些高風險科別醫師的流失。因此五年來,健保給付增加一百零六億元的給付中,外科增加六成四、婦產科增加一成六、小兒科增加六成。
至於醫學生多選擇眼科、皮膚科,蔡淑玲認為,美容業的興起,讓眼科、皮膚科的美容自費項目多,醫師為了風險的規避,自我選擇了低風險的科別,就超出健保能左右的範圍。
今年九月一日起,健保局將逐步導入「論病計酬」(DRG)方案,算出單一疾病的治療價格,希望鼓勵醫院能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治療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