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自稱「讀書樓」主人的台灣高等法院法官楊炳禎,應邀在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行「寶器颺馨—讀書樓藏明清銅爐」特展,展出多年珍藏明清銅爐約二百餘件,盼能提升民眾的生活品味。特展在歷史博物館展至二十六日。
楊炳禎昨日開幕式致詞說,有人說玩物喪志,他是「玩物養志」,交了很多心靈導師,他收藏至今有二百餘個銅爐且造型各有不同。銅爐可做為瞭解幾千年歷史文化的橋樑,還可用來「理財」,例如把多餘零錢丟入小爐,滿了就移到大爐,缺小錢時可賣小爐,缺大錢時賣大爐。
史博館表示,香爐起源甚早,春秋戰國時代已有燒炭取暖及燒烤熟食用的爐具;專門供作焚香、承香的薰香香爐,大約始於漢代的博山爐。古人對於焚香爐具的重視,主要是因為當時人們認為可以藉由焚香祝禱而通天地鬼神。
六朝、隋唐後,佛教興盛,又因東西方往來交通之便,香料也傳至中土,焚香習慣漸漸普及民間,形成一種生活品味,爐具更成為供養禮佛的器具。宋代盛行「點茶、焚香、掛畫、插花」,有文人四藝之稱,薰香風氣盛行,不僅是除濕避穢,也演變為豐富的藝術及薰陶性靈的生活修養。
明代因有西南地區進貢的良銅,造就青銅鑄造藝術,銅爐尤具特色,從楊炳禎展出的明清銅爐精品,可見其爐色韻內斂、澤光外顯,造型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