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教,匯通各種般若;教義,通前藏教與會通後面之別教,包括深奧與淺顯之道理。即為三乘人說體空無生之四諦,令聲聞、緣覺、菩薩同入無餘涅槃。以下,說明通教六度的情況:
.檀(布施)
了知眼睛所見一切,皆因緣無自性空,故不會被眼睛所見之境所迷惑;了知物質一切,皆是假合所成的無自性空,故不受色相所心動;六根、六塵接觸而有各種分別,也皆是因緣假合,沒有自性;能如此觀照,是名「常捨離諸行」。乃至意念空,也是如此,所以不會執著任何念頭;法性空故,不執著法,名「常捨離諸行」。此即合乎道品中的除覺支、捨覺分的意義,是名以檀度(布施)調伏諸根。
.尸(持戒)
色質雖無自性空,但不會傷及眼中所見空;眼見無自性空,也不會妨礙色質的空無自性。乃至法空,不礙意念空之方便;意念空不礙法空之方便。此即合乎道品中的正語、正業、正命,是名尸度「持戒」調伏諸根。
.忍辱
眼根與色塵等,皆無自性空故,故無違逆、無隨順,無忍辱、不忍辱之心;乃至意念、法空,也無違逆、無隨順、無忍辱、不忍辱之念,此即合乎道品四種之念,是名以「忍辱」調伏諸根。
.精進
眼根與色塵等,常顯現諸法的相用,與其假合的無自性空,如是修習,與般若相應;乃至意念、法性,也是如此,是名與般若相應,即合乎道品中的精進,是名以「精進」調伏諸根。
.禪定
眼根與色塵等,不散亂、不矇昧;乃至意念、法性空,也不散亂、不矇昧,即合乎道品中各種禪定,是名以「禪」調伏諸根。
.般若
眼根與色塵等無自性空故,不愚癡、不執著智;乃至意念、法性空,也是如此,即合乎道品中十種智慧<注>,是名以智(般若)調伏諸根。
以上,是通教調伏諸根,具足六度的情況。
<注>:依《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經》所說:菩薩摩訶薩至空法界當修「十慧」,即:1.觀諸眾生若干種心、若干種行悉知,是謂菩薩慧。2.觀一切眾生,若干種心、若干種報悉知。3.寂寞無言,如務魄太子,盡知眾生心意所念。4.知諸眾生異心異行,以佛聖慧而教授之。5.從久遠已來修於法性,不捨衍心。6.安處眾生,住佛所住。7.以佛聖慧,盡知五趣心意識念。8.言有所說,不捨大乘。9.得佛心識,定意不亂。10.度心無量,不處解脫,亦復不見眾生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