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作弊、偷竊 逾1成會包容好友偏差行為 教部作為品德教育參考依據
【本報台北訊】台灣囝仔有品否?根據一份以考試作弊、偷竊情境模擬的最新調查顯示,超過八成受訪國中生對作弊、偷竊有罪惡感,一成多國中生選擇包容好友偏差行為。教育部表示,將以此作為品德教育重要參考依據,加強學生在日常生活落實道德觀。
長年致力國中校園生命教育的得勝者教育協會昨天公布「台灣國中青少年面臨道德困境時的認知、因應與感受」問卷,調查顯示,當國中生面臨同學考試作弊、同學偷竊財物時,大多能強烈表達不贊同,超過七成在同學作弊、偷竊時,會採取當面指正或向老師報告等。自己作弊、偷竊,有八成以上感到有罪惡感,有恐懼害怕、緊張感的也超過七成;但也有百分之五國中生作弊或偷竊時會感到快樂,近二成學生不予理會或避免與其再有接觸。
主持這項調查的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林志聖說,調查發現,多數國中學生對考試作弊、偷竊財物仍有強烈道德感。問卷設計的虛擬情境,引導學生討論、思辨、反省,從中建立自己的道德價值觀,也比較不會淪為口號,是一種貼近教學現場的作法,「能在日常生活落實品德教育是最重要的」。
對於教育部近來花大筆經費推動「有品運動」,台北縣土城國中校長、品德教育國中教材編輯小組總召陶道毓表示,教育部正視「品德教育」,學校絕對是百分百支持認同,但經費重心一定要擺對地方,才能發揮效應。
陶道毓說,關於品德教育國中教材編法,也採取影片、討論形式,針對十個核心價值,例如負責、尊重、誠信、反省等價值觀念,拍成二十分鐘教學影片,未來將在導師、班會時間播放,供給學校老師作教材參考,不少學校反應良好,影片播放後在班上形成話題,學生都會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