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刷牙方法不當,可能造成牙齦炎或牙齦潰爛,醫師提醒,刷毛已叉開最好更換牙刷,避免傷害牙齦;牙刷最好定期更換,並保持乾燥,避免細菌產生。
三軍總醫院牙科部主治醫師邱國洲收治一位六十多歲男性,他牙齦潰爛,問診卻找不到原因,再詢問平常刷牙方法,請病人拿平常刷牙的牙刷來醫院。邱國洲一看,牙刷刷毛都叉開了,有如「開花」,才知道牙齦是被叉開的刷毛過度刺激造成。
若口腔有傷口,牙菌班或牙刷上的細菌,可能從傷口隨血液流至全身,嚴重可能產生敗血症或心內膜炎。國內曾發生糖尿病人洗牙後,引發敗血症死亡。
臨床上,糖尿病和洗腎病人常見口腔問題。邱國洲說,糖尿病人血糖高,等於身體組織泡在「糖水」裡,再加上體溫三十六、三十七度,是細菌喜歡生長的環境,所以糖尿病人應特別注意口腔衛生保健,門診時應主動告知病史,由醫師評估是否得預防性投藥,避免悲劇發生。
邱國洲表示,洗腎病人的身體器官變得脆弱,也容易出現口腔毛病;有的癌症病人做化學治療前,也都先會診牙科,因為進行化療可能使身體免疫功能下降,先把牙齒治療好才保險。
邱國洲說,國人習慣將牙刷放在浴室裡,浴室溫暖又潮濕,容易孳生細菌。研究顯示,一般牙刷使用三周後,最高可能存在上百萬的細菌,其中甚至包含容易致病的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等。
邱國洲建議,每三個月更換一支牙刷,如果一天刷三次以上,那一個月就要換一支。刷完牙之後,牙刷刷頭一定要朝上,不能直接將刷頭插在漱口杯中,容易孳生細菌。導致口腔泡疹的病毒,可以存活四十八小時,用了沾滿病菌的牙刷,就會病從口入。